源头活水看金融 ——吉林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成就综述
对于吉林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预计到今年末,全省金融业资产规模323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9146亿元,年均增长19.70%;银行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580.49亿元,比2010年增长7300.87亿元,年均增长14.85%。
汩汩甘霖让全省经济振兴发展的各个“关节点”分外解渴。
“百凤来仪”注入源头活水
今年9月1日,我省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东亚银行、渣打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等外资银行代表齐聚长春。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吉林省近年来经济持续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和良好的监管环境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对外资银行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是我省决策者经常提到的一句话。5年来,吉林将金融业视为一业兴则百业兴的核心产业,召开多次金融专题会议,出台多个促进金融业改革、创新的政策法规,招招用力,拳拳得分,努力为金融业大发展营造大环境、大气场。
金融环境的改善引得“百凤来仪”:盛京银行、华夏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汇丰银行等域外金融机构纷纷进驻,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驱车行驶在笔直畅通的生态大街,一栋栋“高大上”的商务楼宇、一户户新入驻金融企业的LOGO接连映入眼帘——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正在我省崛起。5年来,以长春南部新城规划中心和净月生态大街为核心,我省大力引进和建设金融总部企业和项目。目前,该区域已成为长春金融企业和金融资本最为富集的“宝地”,辐射效应初步显现,对长春乃至全省整个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的“惊艳”指日可待。
5年间,我省无论存贷款余额规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发展势头、资本市场活跃程度、金融机构组织结构都取得突破进展。金融机构数量增长的背后,带来的是金融市场格局、经营模式乃至服务理念的显著变化。
“输血供氧”撬动经济转型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
多年前,为争取200万元贷款,长春市凯淇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伟曾奔走在几家大银行间,但却碰了一鼻子灰。
“要是能贷到款,当年经营收入能翻番。可抵押物不够,银行不理我们。”李大伟的遭遇,很多小企业主感同身受。
屡屡碰壁之后,李大伟的厂子终于如愿拿到了贷款。得益于吉林银行为其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企业如竹笋拔节般“节节高升”,创造出营业额3年翻10倍的奇迹。
融资难、融资贵,“金融贫血”无疑是困扰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这道必答题怎么解?
“十二五”期间,各金融机构主动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把好脉,“俯下身子”,对症下药。目前,全省7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总行或省行层面设立了专门小企业部,小企业金融服务从业人员达到5400人,接上了小企业的“地气”。“连贷通”、“网贷通”、“税易贷”、“缴税贷”、商贷通、互助基金、“吉时成长”……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专门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500多个。
为让银行从“惧贷”到“敢贷”,我省破瓶颈、促创新,2014年,省金融办联合省工商局等部门公开发布了成长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名册,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营销和对接,为入册企业提供了几十亿元资金。今年又发布《吉林省2000户小微和涉农企业融资需求名册》,向金融机构推荐小微和涉农企业,强化小微及涉农企业融资服务,推动银、保、企互促共赢。
“上市之后,企业更规范了,融资问题彻底解决了……”差旅天下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松经常与其他企业家分享上市心得。张云松的公司是省内第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日前公司刚完成新一轮股票增发,一次性融资7600多万元。
一直以来,在国际上广为使用的直接融资方式,却是我省的“短板”。“十二五”时期,我省实施“吉林省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支持和推动运作规范、业绩突出的上市公司采取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49家,A股上市公司总资产3291.58亿元,总市值3489.07亿元。
5年间,得益于多元化融资渠道、畅通金融血脉,一批批小微企业得以孵化、壮大。
“全国首创”映红农民笑脸
农业稳,天下安。
过去,我省农村抵押物缺乏,金融满足率不到40%,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利率平均在12%,民间借贷的利率达到20%以上。如今,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一批“接地气”的金融产品“破茧而出”,现代支付结算工具的加速推广,普惠金融的阳光,前所未有地洒向吉林的每个角落。
“土地被激活了!合作社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30万元购买了一台大型收割机,秋收时仅11天就收入10万元!”梨树县西黑嘴村天财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才激动地说,条件宽、利息低,贷款更容易,真得了实惠呀。
赵国才所说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是我省201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它唤醒了农民手中沉睡的资产——土地,目前,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县区已成立物权融资公司,累计为农户、林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放贷款近3.5万笔,金额近16亿元。
不止如此,用农民未来应得的直补资金担保向银行贷款,让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也是我省在全国首创并广受好评的举措。农户每贷款1万元,一年可少支付利息近240元,惠及全省近30%的农户。
金融创新,打开的既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又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大门。截至8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4916.6亿元,同比增长26.7%。近5年来,我省涉农贷款年均增长近20%,大大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农户贷款覆盖率由不足50%上升到80%多,全省农业贷款利率普遍下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前取钱得到镇上,现在家门口就有这服务了。”梨树县梨树镇西平安村李大爷黑黝黝的脸上泛起了幸福的笑容。为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5年来,我省不断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智能手机、智能支付终端(转账电话)、POS等自助终端越来越在农村普及,使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小额取款、现金汇款、转账汇款、缴费等金融服务,有效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走过5年,金融“血脉”律动的力量,推动着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破浪前行。展望未来,金融业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伟大征程中,为我省实现“十三五”目标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