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流转 适度规模                              合作社理事长们的“土地经”

22.12.2014  20:06

土地应该怎么转?



为了保障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土地流转势在必行。无论采取何种土地流转方式最终实现小田变大田,利用最少的劳动力,产出最多的粮食,对合作社规模化经营至关重要。但是,如今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却为何越来越低?



说起土地流转,49岁的辛俊银激动不已。身为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俊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辛俊银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土地。“别人都叫我‘辛魔怔’,意思是种地都着了魔,我愿意一辈子这样做下去。”辛俊银说。早在2003年,很多农户倾向于外出打工,辛俊银便开始琢磨起了流转土地的事情。小到几分地,大到百亩田,他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劝说。最后,大家伙都信任他,自愿将土地交给他的合作社打理。十年间,宰俊银已流转土地7000多亩。他说,为了流转土地,什么方式他都尝试过,最好使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租赁,与农户签订三至五年的合同,一次性交付土地流转费,土地全程由合作社经营。另一种是通过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形式,与不愿意放弃自己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共同管理土地。“为了让农户更加放心,合作社以一亩为一股,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中,保底价为每亩地550—600元,等到年底我们还会分红给社员。”辛俊银说,对于直接流转的土地来说,合作社也会相应地提高流转费用,“已从2003年的150元/亩,增加到了现在的550元/亩,咱不能让农户吃了亏。



与他类似,山东省兰陵县众利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相成也为土地流转“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他发现,土地犹如农民的命根子,农户外出打工担心回来后土地不能返还,把地交给别人始终不放心,于是便会出现土地撂荒现象。“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土地,什么都干不成,更不要说规模化经营了。为了改变农户的观念,我们只能对他们不停地做工作,实在不行就找村委会帮忙劝说,真是磨破了嘴皮子。”王相成显得有些无奈,“有时,我们还会采取同等土地置换的办法,尽量满足农户需要达成协议,这样既可以实现土地流转,也可使土地连片。



相比辛俊银和王相成,北京金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言利,在土地流转方面略显“轻松”。“我们都采取整村流转的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合作社只需要直接与村镇签订协议就可以了。相比挨家挨户的流转会更容易些,土地也能连片。”朱言利说,“合作社从去年开始流转土地,如今以整村的形式流转周边四个村一共4560亩地。不过价格有些高了,平均1500元/亩。



河南息县金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任伟也发现,这些年土地流转费用节节攀升,从最初的100多元每亩,涨到如今的每亩400元。但与之相反的是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却越来越低。“现在种地的机械化程度高了,农民自己种几亩地,打个电话,就能把耕种收全搞定,粮食还能直接送到家门口去。自己完全不用动手,轻轻松松就搞定了。所以一家一户就这几亩地,更没有必要流转出去了。”任伟说。



  “现在想搞土地流转,最难的就是农民不愿把手中的地拿出来。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农民还没拿到土地证,担心转出去的地拿不回来怎么办?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了,农民种地不像从前那么难了,流转土地的意愿反而降低了。”山东嘉祥县疃里镇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朱庆来这样总结。



无论是挨家挨户的“劝说”,还是整村流转,都说明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显然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规模化经营是大势所趋。辛俊银认为,要实现土地有序流转,前提是农户愿意流转才行,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实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才是对农民最好的保护,保证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统一,也只有进行有序的土地流转,才能真正实现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他说。



流转来的地应该中什么?



  近年来,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收益差距越来越大,粮价上涨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资、人工费用的涨幅,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后想要有所盈利,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远远不能实现,更多的合作社开始探索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模式。那么,国家鼓励的粮食规模化生产靠什么来实现呢?



12月8日,冬季的寒风丝毫没有挡住北京金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许立强的热情。他带着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庄头村的小路上,“你们看,这是今年刚刚建立的粮菜轮作示范田,面积有300多亩,土地片片相连,中间还放了一台美国进口的节水灌溉设备。就在半个月前,我们刚刚成功举办了‘拔胡萝卜’亲子专场活动,场面十分热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刚刚耕整完的土地,整齐划一。



说起搞粮菜轮作,理事长朱言利坦言,如果单纯种植小麦、玉米,经济收益太低。“估计连一亩地1500块钱的土地流转费都收不回本儿呢。



与朱言利同处京郊的北京市密云县河南寨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陈向阳,为了带领社员过上好日子,早在2007年就开始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如今不仅在京郊流转1万多亩土地种植牧草和青贮玉米,还在内蒙古流转了1万亩地。“合作社现在只有不到1000亩地种粮食。不是我们不想种,实在是无利可图。”陈向阳说,“除了利润低,粮食种植在管理方面还比较复杂,而种植牧草只需要第一年播种,其余四年不用重复播种,籽种就省了很多钱,这几年下来管理相对简单,收益还高。



任伟带领的金红农机合作社地处河南最南端,当地士质只适合种粮食作物,种经济作物风险比较大。“有社员曾经种过甘蔗,结果赔了20多万。”任伟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合作社也就是小规模地种了些红薯。结果今年气温低,红薯到现在还没收上来。“种粮一亩地的毛收入也就1000来块钱。还不如合作社单纯接订单作业划算。”正是由于种粮的效益不高,种经济作物又不保险,任伟一直都没有扩大流转土地的规模。目前合作社也就流转了三四百亩水田地,主要种小麦和水稻。



  近年来,耕地的“非粮化”已经不是新问题了,小到过去的一家一户作业,大到土地流转后大面积的“非粮化”,着实让人堪忧。“合作社大部分土地仍然种植小麦和玉米,同时也会选择种植一部分谷子和高粱,用来缓解粮食作物高成本、低收益的困境”。王相成说,虽然国家采取了取消农业税以及最低收购保护价等惠农政策,但也无法与农资、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相抵消,种粮收益低的难题依然困扰着合作社。



朱言利告诉记者,合作社流动资金多数来自于银行贷款,可种粮所取得的利润甚至不够还银行利息。而陈向阳也表示,如果粮食作物的收益一直较低,也许在以后将不会选择种植粮食作物,取而代之的是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更让合作社理事长们无奈的是,虽然是粮食的其正生产者,但是国家给予粮食生产的补贴却一分也拿不到。想要与农户协商补贴归属,理事长们普遍认为“不现实”。



规模化经营如何把握“”?



随着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越来也多的土地集中在了合作社手中。土地资源的集中是为了发挥规模化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要让集中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优势,规模化经营是条路,但是“适度”如何把握呢?



发展农业现代化,有序流转土地和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土地有序流转给合作社,很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矛盾,同时也实现了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通过规模化经营、科学管理,有效地节约了农药、化肥,尤其是人工费用,每亩地可节省200元左右。”辛俊银说。规模化经营固然很好,然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无限扩大“地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王相成认为,规模化经营并不是越大越好,当然也不能限定在一个统一模式内。



  作为80后合作社理事长代表任伟,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干劲和闯劲。记者采访他时,他刚趁着农闲时节带着社员们去安徽和江西,向别的合作社“取经”。“多去兄弟合作社学习学习,看看别人都是怎么搞好合作社的,怎么才能扩大规模搞好效益。”任伟说,这次考察更加坚定了他们要去周边地区接更多的农机作业订单的想法。“既然我们当地不适合种粮,我们就到别的地方去找活干。”为此,任伟还把自己手里的老旧机具全都更新了。“现在我手里的拖拉机和收割机,效率特别高。我得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出来啊。”这次出去考察了一番,任伟准备去安徽对接一些国营农场。“农场的规模大,对农机的需求也特别大。如果能和他们合作,我们一年能干好几万亩地,那收入就能涨上去了。”任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为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朱言利非常坚定地要走机械化生产的路子。“规模不怕大,但是必须要搞机械化。如果不用机械化来种植,土地规模再大也没有意义。”所以,今年朱言利不仅引进了美国进口的节水灌溉设备,还有胡萝卜播种机、收获机等系列化生产机具。甚至连合作社多种经营的食用菌和鱼苗,朱言利也花了大价钱添置了专业生产线。



对于合作社而言,无论规模大小,适度规模与合作社所拥有的资金量、劳动力以及机具数量呈正比,流转土地的数量要与合作社的资金、机械协调发展,所以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适合所有的合作社。因此,规模化发展要顺势而为,不能盲目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