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燎原!全面转型升级 正在乘势而上
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 苗玲玲
因东辽河发源而得名的辽源,曾被誉为“东北小上海”,盛极一时。然而,面对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现实,辽源不得不“重整旗鼓”,谋求新的发展定位。
早早失去了“先天优势”,如何在振兴中获取主动,在发展中赢得先机?全省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落实年动员大会,发出了新一轮振兴发展总动员。辽源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迅速“找点对位”,突出以“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把简政放权、创新发展、生态建设作为“先手棋”,着力构建出与改革同步、与发展同向、与民生同声、与生态同频的新美蓝图……一项项工作、一层层督导、一步步落实,犹如春花竞放。
面对新常态,如何打好转型升级这场硬仗,探寻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辽源的决策者十分清楚,一定要有理性的认识和全新的思考,要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做好做足“有中生新”、“无中生有”的文章。
袜业,是辽源名副其实的传统优势产业,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
从“小散杂”生产到集群共进,近年来,辽源市委、市政府围绕品牌建设、电商平台和技术改造等,为加速纺织袜业全面转型发展作出了很大努力。
在东北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园区与袜企联姻,让袜业这个传统产业上演着“有中生新”的好戏。
自东北首家阿里巴巴辽源产业带上线运营以来,已有349户企业与辽源电子商务园区达成合作意向,开设网店1005家,电商平台为辽源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不仅在国内有欧蒂爱、天马松鹤、企鹅米尔等叫得响的品牌,还与阿迪达斯、彪马等多家国内外企业合作,年产值达65亿元。
辽源是农业比重较大的城市,为了把这一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辽源将目光聚焦在精细种植业、精品养殖业、精深加工业等方面,通过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4月10日,总投资10亿元的金翼蛋品安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蛋品加工、食品加工和无公害安全饲料车间建成投产,新建3个10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也已完成主体工程。
带着“有中生新”的紧迫感,辽源部分传统产业“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新材料、新能源、智慧辽源……这些“后起之秀”的快速崛起,成为辽源“无中生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言”。
作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高精铝产业就是一个典型实例。辽源没有先天的铝资源优势,却成功引入并“孵化”出利源精制、麦达斯铝业、麦达斯轻合金等企业,成为国内重要的轨道客车型材、民用建筑型材生产基地。在2014年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辽源铝业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
吉林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向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和加拿大庞巴迪出口轨道车体铝型材的企业。累计出口德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高速列车及城市轨道车车体结构型材9000多吨,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90%以上。2013年8月,麦达斯继轨道列车车体型材、大直径管材之后,又一高新技术项目——深海石油钻杆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样是“无中生有”,吉林中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2010年落户以来,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逐渐成为辽源新能源产业集群中的领军企业。现在,公司生产的胶壳锂离子储能电池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20%,产品远销国际市场,占全国新能源电池出口总量的10%左右。
坚持“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手抓战略,辽源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宽。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辽源要进一步完善好各项基础条件,打造更多优势,迸发出创新转型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辽源市委书记吴兰的话掷地有声。
随着产业布局合理调整,新的经济支撑体系逐渐成型,辽源决策层意识到,在已有基础上革旧图新、创新思路,才是实现跨越赶超的对症良方。
这是情势所迫,也是明智选择。
辽源市跨辽河、松花江两个流域3个水系,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是东北重要的产粮区。
玉米秸秆只能作为生火做饭的烧柴吗?如何在已有资源上找突破口和增长点?辽源市牧兴机械有限公司经过10余年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公司研制出全国首创的多功能“秸秆膨化帚化机”,可将农作物秸秆100%转化为绿色生态“罐头饲料”。今年3月,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学者专门来辽源,对秸秆膨化机械生产、销售、应用等情况进行调研,力促这一集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为一体的“科技法宝”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科技就是生产力。新技术为创新辽源注入勃勃生机。
目前,辽源共有科技型企业124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户。仅2014年,全市争取科技计划项目91项,获批资金4728.5万元。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各类研发中心89个。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全市74户企业与58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成立了4个院士工作站,认定市级科普基地6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8个。
沐浴着春天的暖阳,辽源科技型企业已花蕾满枝。
在大刀阔斧推进科技创新之时,辽源城市管理创新同样力度空前。
智慧城市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让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
不出重拳,不出实招,就见不到实效。面对这一虚拟概念,如何把建设幸福辽源的愿景落到实处?
2011年,辽源在我省率先启动“数字辽源”、“智慧辽源”建设。随后,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农业农村5大领域,以信息技术推动辽源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工程。
如今,智慧辽源建设成效凸显。看似朦胧的智慧理念正一步步揭开神秘面纱。
辽源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成为全国首批一卡通密钥应用城市之一,可以实现与上海、杭州、沈阳、南昌等60个城市在公共交通、银行、水电、小额消费等多项刷卡缴费服务的互联互通,并增加了远程充值等新功能。
吉林省齐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宝宝在线”、吉林省东峻科技有限公司的“异地候机楼”和盛传福电子科技公司开发研制的“智慧交通综合监控”等项目已在各领域发挥作用,辽源百姓逐步走进一个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城市生活时代。
从传统产业的“革旧图新”,到“智能优化”的创新布局,先行一步的辽源还在审慎“落子”,谋求更大的突破。
改革,扫除的是前行障碍,增添的是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破解问题的“一盘大棋”,也是产生效益的“一局活棋”。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我省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辽源——这座融入我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城市迅速凝聚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施工图”,立下了“军令状”。
目前,重点领域改革已全面启动,完成了工商、质监、卫计委、食药监、城市规划管理等机构改革,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180项,精简比例达到36.7%,工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和“先照后证”制度全面推行……一系列“立竿见影”的改革举措,让人眼前一亮。
4月9日,辽源市民贺一娜和爱人一大早便来到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提交了成立公司制企业的相关资料。经过窗口干部和窗口领导的“一审一核”审批,不到20分钟,贺一娜就取得了企业法人执照。贺一娜高兴地说:“这也太速度了,我马上就可以申报招标项目,市里对我们小微企业帮助的力度真是太大了!”
目前,辽源市私营企业发展到7919户,个体工商户62400户,农村专业合作社1877户,去年,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今年3月,东辽县金州乡福善村村民吕金龙与吉林省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签订了协议,将自家的30亩土地进行流转。到目前,金洲公司已经流转土地1.4万亩。经过3年多的建设,一幅城镇化生态金洲的绿色画卷已经完美呈现。
规模化、集约化的流转经营,实现了耕地的高效利用,成为促农增收的有力“工具”。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种养基地,辽源市逐步走上了发展高效农业、科技农业的新路子。
如今,东辽县金州乡已有不少农民“洗脚上田”变为产业工人,土地流转的农民每年人均收入6万元左右。“以前种地产量不高,还得看老天爷‘脸色’。现在再也不用操心种地的事儿了,一年挣双份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儿!”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朝阳村6组村民刘奎峰的话,成了过去守着分散田地过日子农民的共同心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一季度,辽源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8亿元,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6.1亿元,增长7.1%。
辽源,燎原!全面转型升级的辽源正在乘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