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个精准”激发扶贫内生动力

06.08.2015  17:44

      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综合治理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贵州深处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同时也是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之一。如何让全省600多万贫困人口走出贫困,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贵州的问题,而且是事关同步小康的重大政治问题。

      6月16~1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视察,对贵州深入推进扶贫攻坚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嘱托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向全国发出了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进军令。

      贵州围绕“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责任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贵州围绕“六个精准”,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帮扶措施落到位,把党的政策送到家。

      扶持对象精准。目前贵州形成了全省四级联动,省、市、县、乡全面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机制,精准摸清贫困情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同时,围绕家庭成员、家庭收支、家庭社会保障情况等,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数据,精准做好贫困识别、分类管理、贫困退出工作。

      落实项目安排精准。按照“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账”的原则,贵州省全面建立资金监管运作规范、程序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按照抓大不放小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法、因户施策,推动区域经济、产业扶贫和到村到户三者有机统一、高度融合。

      资金使用精准。贵州省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机制,推行“政银企农”合作模式,推进小额信用贷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同时,以扶贫规划和项目为平台,在全省10个取消GDP考核县和10个有条件的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积极探索以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鼓励贫困农户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措施到村到户精准。贵州省对贫困村通过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因村施法,对贫困户通过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因户施策。

      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按照“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队、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的要求,贵州实现了对贫困村、贫困户驻村帮扶的“两个全覆盖”。

      脱贫成效精准。为了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贵州对去年脱贫对象再稳定帮扶一年,以巩固减贫成效,对今年已落实的减贫任务对象,落实帮扶措施,使年初的预脱贫对象通过帮扶后,年底能够如期脱贫。

      今年6月,汪洋副总理带领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市党委负责人在毕节市考察。参加考察的各省领导都认为,贵州的扶贫开发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特别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一致认为,贵州的经验可信可行、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不是“盆景”,而是“风景”。

      因地制宜研究实施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贵州扶贫攻坚已处于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如何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成为贵州扶贫的症结所在,也是贵州扶贫的重点。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介绍,只有产业才能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帮助贫困群众“提素质”“换穷业”,最大限度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和可持续增收,最大限度促进贫困群众就业。

      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突出山地资源抓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抓产业集聚、转型升级抓结构调整,精细化打造一头连接基地、一头连接市场的“十大扶贫产业园区”。此外,贵州每年选择10个贫困县,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助推县域经济,推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扶贫生态移民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能增收”。2012年,贵州对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142万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做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有效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存条件。

      在遵义县泮水镇移民新村——西安村,连片的别墅式楼房让附近的村民“眼红”,更让移民“幸福”。村民张庆告诉记者:“两年前这边还是一片荒地,而今天的小洋楼着实让人羡慕,要是没有国家的政策,单靠外出打工恐怕盖不起这样漂亮的房子。

      为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13万人,与全省农村低保人数持平,实现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两线合一”。贵州省通过对象核查机制、帮扶机制、退出机制的有效衔接,确保农村贫困群众共享公平的帮扶措施。同时,出台了《关于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促进精准扶贫试点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特殊医疗救助保障,实行医疗救助政策兜底,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