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点的变与不变:牛市来之不易 请且行且珍惜
时隔88个月之后,上证综指于上周五再次站上5000点上方。自去年11月24日沪市登上2500点并进入快牛节奏以来,指数在132个交易日中实现翻倍。
在过去半年时间中,市场一路上行,而其映射的时代潮涌则静水深流,在股市喧嚣的背后,静谧而有力。
当沪指站上5000点,回首其从何处来,历数牛市一路走来的变与不变,会更清楚其要往何处去。
稳增长与调结构 货币政策的尺度
尽管沪指从2014年年中起就逐渐挣脱2000点附近的地量盘整,进入上升通道,但在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眼中,牛市上路有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即央行于去年11月21日宣布降息,拉开了本轮降息周期的序幕。
在央行降息后的首个交易日中,沪指大涨1.85%。之后,沪指连涨8周,一举突破3000点整数关,两市单日成交首次突破一万亿,显示出本轮牛市天量快涨的特征。首次降息至今,央行共进行3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下降75个基点,同时进行了两次降准,调整幅度累计1.5%。充裕的流动性令股市如鱼得水。
正因为流动性在股市上涨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作用,预判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也成为判断股市走向的一个重要抓手。在这个问题上,市场研究机构可谓各执一词。尤其是进入4月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连续5周货币净回笼,还出现了商业银行主动要求正回购的现象,使得市场对货币政策前景的判断分歧扩大。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目前宏观经济“融资难”和金融市场“不差钱”的现象同时存在。我国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了“流动性陷阱”状态。金融市场未来的流动性状况很难比现在更松。这对由流动性推动的资本市场牛市绝不是好消息。经济如果复苏,将引发货币政策调整,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不小压力。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则认为,商业银行主动要求正回购,回收手中过多流动性,说明与其匹配的那部分实体经济状况不佳。在经济转型中稳增长和促转型都越来越难以依靠商业银行体系完成。对于稳增长需要的资金,商业银行很难也不愿意加大信贷投放;对于促转型需要的资金,商业银行更加无法提供,必须更多依靠资本市场。
他表示,商业银行主动要求的正回购,恰恰反映的是传统货币政策渠道难以奏效,在必须调整长端利率的大前提下,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在未来出现的概率实际上在增大。
货币政策不是股市政策。央行降息扮演了牛市发令枪的角色,但货币政策取向变与不变的根源在于宏观调控的更高需求。货币宽松的背后,是在结构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速下台阶的背景下,采取“托底”手段为改革留足空间。
目前,实体经济仍在寻底过程中。在牛市启动的2014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3%,较三季度下滑0.4%。而在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则降至7.0%。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从前4月的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下行还非常明显,而且这种下行的特征跟以往不一样。以往经济下行是经济过热引起的周期性下行,而这一次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如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这应该是中国经济长期高增长之后的一种必要的调整。
“今年四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9.4%。拉动经济上涨的三驾马车,投资增速下滑、消费与出口也均在下行,尤其是出口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三驾马车都在放缓速度,二季度的GDP 增速或许会跌破7%。”李迅雷表示。
相比6个月前,直观上看经济下行压力似乎正在变大。而高层面对这种压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的定力并没有变。日前,权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以一季度为例,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权威人士表示,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一季度GDP增长7%,合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就业形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8.1%,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些新增长点破茧而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对于未来包括货币政策在内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方向与尺度,权威人士也给出明确的表态。他指出,宏观政策要有一定力度,达到稳增长的效果,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但是,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结构调整步履维艰。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
估值之辩
在大盘登上5000点的过程中,估值可能是投资者最不愿意讨论的“煞风景”话题。截至上周五收盘,两市A股市盈率逾100倍的个股达1259只,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5%,市盈率逾50倍的个股1753只,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3%。创业板中,估值逾100倍的个股达320只,占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67%。从经典的价值投资理论出发,当前市场中部分个股已经高处不胜寒。
但理论在过去6个月中似乎败给了市场。根据深交所发布的数字,创业板平均估值于去年11月下旬为70倍,到今年5月初突破100倍,使得市场对创业板回调的预期一度加强,但在之后的一个月中创业板不改强势,平均市盈率上周五达143倍。
在动辄百倍的市盈率面前,A股尤其是创业板市场的泡沫存在与否已经不需要太多讨论。但与海外市场相比,创业板现存的泡沫似乎还没有达到巅峰。申万宏源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在世纪之交的美国互联网泡沫高峰期,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互联网指数PE峰值分别为:175倍、285倍;PB峰值分别为:7.3倍、33倍,均高于创业板当前水平。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纳指目前再次接近历史高点表明纳指引领全球科技股重新走向新的高点,这个时期中国创业板不断创新高并非特例。如果创业板泡沫到了不可持续的话,可能要看到纳指泡沫的破裂,但目前还看不到纳指泡沫的破裂。所以,当前创业板的泡沫还未到破灭的时候。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诸如“市梦率”、“市胆率”的新词应运而生。这些词汇固然有自我戏谑的成分,但也透露出市场中人对于创业板和新经济的看法:对于一种全新的业态,不能用历史推论未来。估值与其说是一种判断,不如说是一次信心投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对A股泡沫有着更积极的理解。他认为,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比较起来,资本市场的泡沫相对来讲对未来经济发展促进可能更正面一点。因为它带来的是创新,带来的是整个生产性、效率性资本的累积。
在牛市中,上市公司也确实正通过各种手段利用资本市场繁荣的机遇期做大做强。统计显示,去年11月末至今,共有359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实际募资合计5823亿元,较2013年全年的再融资规模高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