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贤文化发挥更强道德张力
让乡贤文化发挥更强道德张力
——安徽省泗县凝聚乡贤力量涵育文明乡风
安徽省泗县屏山镇的屏东村和涂山村共用一条排水沟,屏东村村民为免跨沟种地之苦,以石子填沟,造成涂山村排水不畅。正当双方剑拔弩张时,73岁村民刘运动赶来,一句话平息了怒火:“沟挡路,架座桥不就行了。”大家一起动手,清沟建桥,刘运动还到水利部门申请了项目资金。
一句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是因为刘运动在当地德高望重。2014年以来,泗县着力打造乡贤文化,选择了1056名像刘运动这样在群众中威望高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老教师和能人大户,成立“乡贤志愿工作站”,充分发挥他们在矛盾调解、民情联络、文明教化、村务监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积极探索现代乡村治理新模式和传统文化传承新形式。
化解矛盾 “土法”管用
“乡贤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参与乡村治理,既可化解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能处理事关乡村和谐的大事儿,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宿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话道出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用老百姓的‘法儿’,解决老百姓的‘事儿’”,走进设在彭鲍村村部的“乡贤志愿工作站”,墙上的标语十分醒目。记者看到,《矛盾纠纷记录簿》记录的大多数矛盾纠纷都是当天就处理结束。村民张长宽告诉记者,他和王家生原是十几年的好邻居,这几年因种地占到对方地边而摩擦不断,村干部出面调解,总被误认为“拉偏架”,乡贤到场后,一方面两头劝和,一方面当着双方的面将土地丈量好,在地边立下石界,两家心服口服,和好如初。
“乡贤处理问题的办法,值得我们基层干部借鉴。”泗城镇党委书记尉成辉说,乡贤对农村各种矛盾掐得准脉、找得到根、摸得着门,在遵照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民间“老理”出发,从乡情亲情入手,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在建言献策、村务监督等方面,乡贤也有作为。他们定期出席镇、村有关会议,参政议政,为民代言,对镇、村班子的工作进行监督评判,推进基层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嘉言懿行 垂范乡里
泗县是传统农业县,受打工潮等因素的影响,村庄呈现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化等趋势。如何解决困扰农村的“社会病”,成为各级干部关注并致力破解的问题。发挥乡贤在乡村文明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是泗县县委、县政府的破题招数之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乡贤用自身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养文明,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屏山镇党委书记郑文举说。该镇许多村庄过去家家门前有旱厕,污水横流、臭气刺鼻,与美好乡村格格不入,但旱厕改水厕过程中,不少村民和村干部讨价还价,乡贤这时主动站出来,先从自己做起,从亲戚、族人做起,带头拆除旱厕,很快推动了这项工作。
针对农村中的陈规陋习,乡贤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带头抵制旧习气,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群众见贤思齐,积极改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一些返乡务工农民告诉记者,他们最近发现村里的风气有了明显变化,过去常见的喝酒闹事、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行为见不到了,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的现象很少了,漫天要价收彩礼的行为也几乎销声匿迹。
乡贤文化 推陈出新
“乡贤文化是一种先进的‘乡土文化’‘榜样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泗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鹏说。翻阅清朝人编撰的泗县地方志《泗虹合志》,记者发现,当地乡贤文化源远流长,从汉代即有记载,古代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可圈可点。
然而,传统乡贤带有深深的旧时代烙印,处理事情“土法儿”用得太偏,法理融入较少,甚至常常动用严苛的族法。在今天的法治社会,新乡贤多了几分法律意识和文化内涵。泗县“乡贤志愿工作站”的墙上印有一条工作原则: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乡贤要对政策法规和群众呼声两头吃透,处理事情既合情又合法。为了培育新乡贤队伍,泗县建立一整套乡贤选任、培训、管理办法,定期聘请专家为他们讲解党的历史、形势政策等,并教授他们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帮助他们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最近,泗县泗城镇已在全镇建立了5个乡贤馆,用图片文字及声光电等新技术集中展示全镇乡贤的事迹,方便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我们将提炼乡贤精神,打造乡贤品牌,为每位乡贤谱一首歌、作一首诗,在乡贤馆中反复播放,力求达到人人传颂、个个争学的效果。”泗城镇党委书记尉成辉说。近期,该镇还将与县委宣传部一道筹办“乡贤文化节”“乡贤文化研讨会”,弘扬乡贤精神,凝聚乡贤力量,让乡贤文化在农村发挥更强的道德张力。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