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笑脸与艾滋病患者“相伴”十年 走近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
一张笑脸与艾滋病患者“相伴”十年
——走近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医护人员
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暖心的问候……十年间,她们用家人般的关爱,融化了艾滋病患者内心的“冰山”,帮助他们树立重建生活的信心。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日前,记者走进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走近在艾滋病患者身边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
在市传染病医院门诊2楼,艾滋病患者专属门诊——“爱心门诊”设立于此。来到这里的患者,多半带着厚厚的口罩,用来回避歧视,掩饰对疾病的恐惧、焦虑。
在写有“爱心家园”字样的传染科疗区,护师姜红正在为一名艾滋病患者打针。注射结束后,她摘下口罩,笑着询问患者的近况。姜红说,这样看似平常的微笑,能换来一名患者整日的好心情。
“在这里,医生和护士对待我们就像家人一样。”从最初入院时的惶恐,到如今逐渐走出心理上的阴霾,一位艾滋病患者激动地说,现在,国家给予艾滋病患者“四免一关怀”政策,再加上新农合报销,就医压力有所缓解。
“艾滋病患者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还能活多久’,我总是这样告诉他们,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往后的日子还有很多……”传染病科主任李锦的一番话将时间带回到了十年前。2005年,市传染病医院成为省市一级艾滋病临床定点医院,从那时起,李锦开始从事艾滋病临床治疗工作。十年间,来此就医的艾滋病患者,从年龄、性别结构到染病途径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服务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该院还有7名医生和李锦一样从事着艾滋病治疗工作。
“相信科学能够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李锦告诉记者,十年间,她接诊过上千人次艾滋病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两岁,是由于母婴传播导致的。而今,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增强,98%以上的怀孕艾滋病女性通过围产期保健和母婴阻断技术,可实现生育健康孩子的愿望。目前,被称为“鸡尾酒疗法”的高效逆转录抗病毒治疗已能为艾滋病患者提供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艾滋病的防治体系是立体的,需要全社会来完成。不要歧视艾滋病人,积极给予他们心理援助。”采访结束时,李锦回到病房查房。记者看到,她握着患者的手,脸上露出关爱的笑容。(记者 王菁菁)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