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大于关系” 释放积极信号

09.05.2018  22:42

  近日,媒体发布了两组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调查:一是人民日报报道,高校毕业生到省会以下城市就业比例由2013届的63%上升到2017届的74%;二是中国青年报报道,北大教育学院一项对基层就业大学生工作状态的研究显示,逾七成受访者认为,基层晋升主因是能力而不是关系。

  两组调查相互印证,展现出可喜变化:

  能力比关系更重要,基层用人环境趋于公平。前些年,毕业生热衷涌入“北上广”,即使一时逃离也要努力“杀回去”,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资源和相对公平的机会;而“县城青年”不得不陷于种种关系网中,如果无法“拼爹”“拼关系”,基本上就前途渺茫。实际上,这不仅是人们的直观感受,也被相关研究所证明,例如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对就业影响相当大。

  世易时移,最新调查结果打破很多人的固有认知,虽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有专家分析,近年来基层人才录用制度的实施,政府效能的提高,问责制度的建立,市场主体竞争环境改善,人才流动性大大增强,都使得基层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通过关系获得职位或晋升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从而进一步营造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变化,释放出积极的社会信号。

  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与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其中当然不乏政策引导因素,以及近两年诸多城市开展“抢人大战”的诱因。但这些只是短期激励,归根结底还要靠事业留人,这就倒逼基层必须为人才提供相对公正的发展环境与合理的长期激励。换个角度看,青年人到基层如同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市场规则,势必对“找关系”“走后门”等旧观念产生冲击。通过能力与关系之间的微观博弈,逐渐“稀释”了关系的作用,强化了能力的价值。基层风气向好,促使更多大学生愿意投身基层,两者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变化,也映照出崇尚理想、崇尚奋斗的向上精神。以往,强调“基层大有可为”“创业机遇无限”,容易被认为是说教,还可能被人反唇相讥“为何你不去”。今天,即便为就业焦虑、生存压力所环绕,许多大学生依然在就业选择上听从内心的召唤。网络平台上,时常可以看到“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性格是金牌,理想是王牌”“关系是泥饭碗,文凭是铁饭碗,能力才是金饭碗”等励志金句,正体现着年轻人的信念与追求。不管职业现实会否成为梦想的投射,选择到基层去,并身体力行“文明的扩散”,至少已经迈出了通往胸中日月的第一步。

  大学生更多投身基层,基层用人环境趋于公平,这些变化因其悄然,不易为人察觉,但当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就由“不可见”变为“可见”,人们也将对其产生新的认知。纵向观察,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的变化。当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青年人更加注重追求健全的法律制度、公平的社会环境,同时各种层面的改革也及时回应了青年人的需求,形成良好的社会反馈机制。实际上,青年人的就业观,向来是观察社会变化的风向标,青年人对社会的认识,更是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些变化的出现,看似悄无声息,实则意义重大。新变化、新认知,让更多有梦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做出理性的选择,用所学所长去做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事。这,既是当代青年拓展自身生命宽度的方式,也是当下中国发展进步需要的精神气质。(安徽日报评论部 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