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春:昔日新民胡同 一戏二茶三酒馆
有人说,大马路是长春商业的发源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马路也是长春城市发展和商业、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说起大马路,必然提到新民胡同,宣统元年(1909年)成立长春开埠局,大马路成了一条老长春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具有百年历史的新民胡同和大马路历史紧密相连,是见证老长春大马路商业发展的地标石,也是长春戏曲演出业的发源地。
这个宽4米、长113米的小巷,最初的名字是王氏胡同,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正式改名为新民胡同。围绕百米长的王氏胡同,四周都是青砖瓦房,胡同串胡同,可谓四通八达。早些年间,王氏胡同中段有一个大院,这个大院可是摆摊练武的公共场地,有跑江湖卖艺的、变戏法的、演杂技的、说相声的、说快板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儿的、卖狗皮膏药的、相面算卦的、游医拔牙的、代写书信的、赌搏押宝的、捣腾破烂的,也有买卖人在这里。总之,每天这里都热闹非凡,吸引百姓大众来此娱乐、消磨时间。王氏胡同这个大院一直维持了37年,直到1948年5月围困长春时,国民党军队抢粮,城里人闹饥荒,王氏胡同大院才萧条、冷寂、荒芜。
王氏胡同靠戏曲撑起半壁江山
1920年,有个叫赵段宸的买卖人,在小巷里路北回宝珍饺子馆对面,圈地1200平方米,建起了砖木结构的2层楼,起名为“爱国茶园”,又演戏又卖茶座。次年,赵段宸又将其租给了侯景轩,侯景轩将茶园更名为新民戏院,并安置坐席428个,服务项目是吃茶看戏。由于此戏院演出剧目多,票价低廉,很受群众喜爱和欢迎,逐渐成为当时长春最有名的剧院。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周信芳、童芷苓、裘戌盛,评剧演员爱连君、筱君、筱桂,河北梆子演员云笑天、金刚钻等名角先后光顾长春,来新民戏院演出,其盛况空前。1926年,在王氏胡同的西端庆长胡同里,陆续建起四海茶社、富海茶社、百花茶社、三江茶社,同时还建起了东北二人转剧场。
当时人们将东北二人转称为“蹦蹦戏”。准确的说,昔日的王氏胡同是靠地方戏火起来的,至今人们也没有忘记它。当年曾在新民胡同四海茶社唱大鼓书的女艺人齐玉兰,2005年对媒体记者说:过去听女大鼓书的多半是欣赏她这个人,当年是个盲人给她与丈夫弹弦……那时,人们记忆中,女艺人齐玉兰年轻漂亮,演出时穿旗袍,抹红嘴唇,有时和丈夫说对口,博得观众一片掌声!
东北地方戏在新民胡同火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胡同各茶社、戏楼把东北地方戏作为主要节目为大众服务。1959年到1965年,东北二人转在长春得到普及和提高。《杨八姐游春》《寒江》《西厢》《蓝桥》《王二姐思夫》这些二人转传统剧目把新民胡同文化氛围提高了一大步,也吸引了省内外群众前来品茶观看,给新民胡同带来一片繁荣景象。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的文献资料记载:据调查,长春市新民胡同小剧场、百花曲艺社和桃源路前进曲艺社三个演出阵地,1962年一年就接待了省内外18个二人转团队,演出一千七百场,观众约七十五万多人次。
可见,东北二人转在城乡已经深入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新民胡同作为长春的前哨阵地,功不可没。
长春晚报记者 谷迪
通讯员 许长久 董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