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源动力”

09.07.2015  13:13

      实现三农“强美富”,载体是建设新农村;打造农民幸福家园,平台是建设新农村。

      如今新农村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打破,农村的发展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理清思路,加快步伐。

      梳理吉林省一些新农村建设典型的发展历程,清晰可见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力之源——

      能人带头。很多地方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村里有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他们带头创业、带头干事、带头致富的言行,引领着村民。这样的带头人,往往是村支书。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支书林青远带领村民发展集体企业,把一个贫困村、上访村建设成为“国家科技示范村”;延吉市依兰镇春兴村支书申境赫带领村民发展食用菌栽培项目,组织村民造经济林,壮大集体经济,把一个负债累累的村子发展成富裕村;敦化市大石头镇三河村支书谷凤杰种植人参富了自己不忘乡亲,帮扶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当起了村民经纪人……在辽阔的松辽大地上,这样的带头人不胜枚举。他们凝聚了全村人的心,形成了“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发展局面。

      产业优先。产业兴了,就业路子宽了,经济发展了,村民富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孩子读书、村民看病等难题也就一一迎刃而解。无论是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是美丽乡村,无一例外的,各村一定是坚持发展优先,以项目、产业为支撑,注重特色产业开发,用发展的金钥匙解决村里的发展问题。他们通过引进符合村情实际、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项目,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新农村建设也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迈进。

      “双管齐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建设的是“人的新农村”。如果说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发展产业体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变化,我们把它比喻为“面子”的话,那么,加强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明乡风,提升村民自治管理水平,则更多体现的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变化,也可以说是“里子”。一手用“硬手段”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另一手用“软方法”解决思想“落后”问题。建设“人的新农村”,“面子”和“里子”一个不能少。

      在吉林省,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进度差别很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上,除了要“锦上添花”,更要“啃硬骨头”。目前,吉林省已经打造了国家、省、市级美丽乡村112个,魅力乡村30个,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全力谋事,通过“源动力”不断激发新活力,会有更多的美丽乡村涌现在吉林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