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脱贫攻坚的凯歌——伊通满族自治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记事
丽日高照,万物峥嵘。夏日里的伊通景致如诗如画,这是伊通美丽“蝶变”的结果,对于伊通人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他们脱贫致富的美丽蓝图:总面积210公顷的大果榛子扶贫产业基地苗木葱茏,肉食羊养殖项目发展势头猛进,投资90万元的蓝莓种植基地新建项目竣工,27个贫困村开通了新农合定点门诊,8个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工程2016年将完工……
一项项投资,一个个变化,成效一点点显现,希望一天天靠近,伊通正通过产业扶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等方式,因户施策,精准“滴灌”,全力奏响一曲脱贫攻坚的壮丽凯歌。
精准发力 明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
为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伊通各级党委、政府把精准扶贫作为最重要的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他们深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在精准识别。为了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伊通把“扶持谁”作为突破口,对全县27个贫困村全面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精准掌握贫困户情况,保证贫困户认定公开、公正、公平,做到符合扶持条件的一户不漏,不符合的一户不进。同时,掌握致贫原因,不落下一名贫困群众。最后精准锁定全县808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4131名贫困人口。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盖章、统一编号,为锁定的贫困户制发了《伊通满族自治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证明手册》。凭此手册,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可享受相应的扶贫政策。目前,此手册已全部发放到户,这是该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创新。
扶持对象明确了,“病根”找到了,伊通县委、县政府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不同贫困原因,明确帮扶措施、扶持项目、包保单位、脱贫年限,真正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他们合理匹配帮扶干部和贫困村,并严格实行项目监管和绩效考核制度,对照项目的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逐环节检查督导,确保扶贫工作按时间节点扎实推进。
产业扶贫栽下摇钱树
为了更直接、更有效地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伊通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以促进增收为根本目的,突出项目带动,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条,让他们搭上脱贫致富便车,营城子镇打草村一组的李小海就是其中一位。6月16日,当记者来到李小海的榛苗地时,他正在查看榛苗的长势。李小海面带期待地说:“我就靠这些榛苗脱贫了。”在这片榛苗地里,棵棵榛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在阳光下随风起舞。
李小海38岁,一家三口有9亩地,一年收成在1万元左右,生活勉强维持,但孩子因耳聋换人工耳蜗花了好几万元,他因此欠了债,妻子身体不好,他又无法外出打工赚钱,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春天,通过退耕还林政策,他分得了1840棵榛苗,按照1棵榛苗市场价6元计算,他不仅省去了这11000余元的苗钱,后期的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等工作也由景台镇德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无偿提供。第二年,榛苗就能少量挂果。李小海掐掐指头说:“第三年开始,估摸着就能见效益了。三年以后,保守估计,这些榛苗一年就能净赚3万多元。”
目前,全县共开展大果榛子、育肥牛养殖、种植桔梗等扶贫产业项目10个,可带动1054名贫困人口脱贫。
医疗救助解决因病致贫
“要不是有这些政策,恐怕孩子都活不到今天了。”家住大孤山镇河南村二队、患尿毒症的10岁男孩王航的母亲郭春莹眼含热泪说,家里本来就不富裕,自从去年孩子得病后,已经花了50多万元,现在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还好,赶上了县里实行医疗扶助政策,目前孩子一季度的透析费仅需1000元左右,以前得需要好几万元,这是他们怎么也承担不起的。
王航只是伊通享受医疗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之一。针对全县70%以上的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现实,县委、县政府开展了医疗救助。县民族医院和县第一人民医院分别抽调医疗专家组成10个医疗小分队,分片、定期、重点对全县贫困人员开展医疗巡诊,目前,已为9800余名贫困人员进行了免费巡疗。还在全县27个贫困村开通了村级新农合定点门诊,落实了村级普通门诊新农合补偿政策,其余160个村卫生室将陆续开通新农合定点门诊。同时,严格实行“两免两减”措施(即免收门诊诊察费、免收住院新农合报销后的床费和护理费;减收门诊辅助检查费用的20%、减收住院新农合报销后的检查费用的20%),切实减轻贫困人员的经济负担。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450人次的贫困人员享受到了“两免两减”政策,减免金额达7.4万元。
补齐短板打造经济发展“根据地”
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短板。为此,伊通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引领带动作用,聚合行业部门力量,重点加强了贫困村道路硬化、安全防护、危桥改造等步伐,想办法解决贫困村行路难、农产品外运难等问题。同时,还加大了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的建设力度。
到目前,全县用于贫困村基础建设投入达4430余万元。一项项投入和一系列措施让全县27个贫困村即将逐渐成为27个经济发展“根据地”,点连成线,伊通通过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激活了一方热土,也激起了新生的希望。
脱贫攻坚工作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担当。“保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返贫。”是伊通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的郑重承诺。“2016年脱贫5634人,打草村等11个贫困村出列;2017年脱贫6889人;2018年脱贫1608人。”
伊通各乡镇、街道递交的脱贫承诺书目标明确、温暖人心,一项项精准发力的举措思路清晰、令人奋进。眼下,伊通上下正凝心聚力,全力消除贫困,传递希望,脱贫攻坚的种子正在伊通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