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伐木工:不久这支山中采伐队将消失

09.02.2015  12:03

傍晚山林中气温骤降,伐木工人在篝火旁取暖 新文化记者 白石 摄

1.冬季,山上积雪齐腰,伐木工拿着工具艰难地在山上行走

2.伐木工老潘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伤痕

3.雪大路远,每天只能在山上围着篝火吃午饭,饭盒一打开,就凉透了

4.工人用50车在深山中集材,车下必须有一个助手指挥,确保安全

5.7时许,赶着牛爬犁上山,开始一天的工作

6.采伐工候久生在伐木

7.冬季上山干活只能刨冰取水,渴极了多凉的山泉水也能喝上一口

8.清晨5点,火炉里所剩的余火已不多,两只小狗蜷缩在工棚的一角

伐木声、喊山声、吆喝声,在山林中响彻;来来往往的运材车在林场中穿梭。

到了冬采期,就是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在 吉林 省延边州八家子林业局升平林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传统的方式坚守在山中,承担林场的采伐任务。

“我从小就生活在林区,18岁时开始进山伐木。”在大沙金沟山脚的一个塑料工棚内,51岁的伐木工潘维海边洗袜子边和记者聊天。老潘粗糙的双手布满老茧,黝黑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伤痕,“这是今天在山上不小心被树枝划破的。”

清晨5点,天还没亮,工人们便穿好衣服走出工棚,踏着皑皑白雪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山上采伐点儿距山下的工棚约2.5公里,需行走一个半小时。由于雪大路远,工人午餐只能在户外,为了取暖大家经常围着篝火吃饭。当晚上星空满天时才回到工棚。

晚上到了收工时,换掉脚上又湿又重的棉靰鞡,脱下被汗浸湿的棉袄,挂在炉筒子附近烘烤。没有电,在工棚吃晚饭要点着蜡烛。为了抵御寒冷,维持体力,大家都要喝点白酒,吃一些肉。

夜晚取暖靠一个铁桶改制的火炉,塑料帐篷很不保温,炉火旺时,温度较高,睡熟后,炉火就会熄灭,夜里常会被冻醒。

47岁的冯延海是林场主管生产的副场长。“采集、清、装、运”各工种技术都熟练掌握,而他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证弟兄们的生命安全。

由于山上没有自来水,大家日常喝的都是山泉水。冬季上山干活只能刨冰取水,渴极了多凉的水也能喝上一口。由于山林中积雪齐腰,树枝绊脚,行走起来十分困难。而一般的木头要两个人扛,如果遇上太粗的则需四个人用掐钩抬。几根木头扛下来,大家都已累得一身汗。户外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只要稍微一停下来,被寒风一吹,浑身便冻得受不了。

像这种由人拉牛拽,传统畜力集材的采伐方式在林区已不多见。林业生产远离城市,闭塞的山区没有手机信号,没有水和电,工作极其枯燥。采伐队整个冬季除春节外,连元旦、正月十五都要在山上度过,直至春暖花开时才能撤点下山。

在枯燥的工作中寻找乐趣,在单调的生活中憧憬未来,他们把青春和记忆留在了大山深处。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减少林业的采伐计划。2015年,相关政策出台后,吉林省将全面停止商业采伐。林业生产由采伐变为抚育为主。生产方式转变后,林业工人面临着转岗就业。林业主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栽培林下参、种植黑木耳等林下经济和林产品深加工。

不久,山中采伐队将消失,林业发展也将开始新的格局。

新文化记者 白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