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网”寻找东北虎豹

15.09.2020  10:42
  

  2020年7月17日,一条短视频引发了人们关注:在吉林省珲春市哈达门乡三道沟村附近,一只成年东北虎出现在马路上。然而,作为东北虎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在十几年前,珲春究竟有没有老虎都是个未知数。 

  

  2014年11月25日,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东北虎  珲春市林业局供图

  珲春及其周边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估算,维系一只成年东北虎正常生存,每年至少需要500余只食草动物作基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处于中国东北亚洲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该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具有维持完整生物链的良好条件。

  然而,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密度快速增长、森林退化以及盗猎活动猖獗,野生东北虎豹数量锐减。80年代末,虎豹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群森林王者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马滴达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山中巡视  记者 姜奕名摄

  从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近年来建立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十几年来,人们坚持不懈地修复东北虎豹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并尝试用各种方法寻找它们的踪迹。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的野生梅花鹿  记者 姜奕名摄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覆盖面积1.46万平方公里,珲春局辖区内的马滴达保护站副站长王德利走了十几年还没走遍。王德利的日常巡护工作主要是寻找、观测和记录东北虎豹的足迹、粪便和毛发等。在偌大的山林里找寻细微踪迹十分困难,分散碎片式的巡护工作也不利于统一管理和研究。

  保护站的解决方案是大量布设红外相机,24小时自动拍摄记录。2003年1月,相机捕捉到一张野生东北虎咬食家畜的清晰照片,这个消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珲春东北虎豹保护园区科研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调试红外相机  记者 姜奕名摄

  东北虎豹处于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态面貌。要保护好东北虎豹,必须对其种群状况、栖息地状况、伴生物种、人类干扰等相关因素有全面充足的了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红外相机提供素材。然而,传统的红外相机需要定期更换存储卡和电池,拍摄的视频素材也需要靠人来回放、筛选。面对这一片广阔山林,完成这项工作谈何容易?

  现在,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让这一双双寻找东北虎豹的“眼睛”实现了更新换代。2018年起,由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并建设,40余座专用700MHz基站在虎豹公园里陆续建立起来。基站信号覆盖广、穿透能力强,与布设于东北虎豹常出没位置的相机相互配合。一旦有虎豹等动物进入拍摄范围,相机便会自动侦测拍摄,借助基站传递信息,通过一系列云端处理流程,实时传回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

  这套“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通过对虎豹等野生动物、人类活动的实时侦测、传输与智能识别,实现了对自然生境下野生东北虎豹野外生存状况的全面跟踪和对国有森林资源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珲春市林业局联合国家林业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解放军32116部队、珲春森林公安局、珲春保护志愿者团体签署了“林、科、军、警、民”珲春东北虎豹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先进科技与多方协作相配合,共同守护着这片莽莽山林中的古老生命。

   

          2019年9月25日,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东北豹  珲春市林业局供图

  从最初倚靠保护员双脚寻找虎豹踪迹,到今天一张覆盖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的“天网”,在探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人们从未停止过脚步。(王远方 姜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