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存现状的深度书写——曹玉双《生存现场》读后

26.05.2015  10:32

  《生存现场》是我市作家曹玉双的第二部诗集,从书名上看,很像一部具有强烈思辨色彩的报告文学,打开内页才感觉到诗香扑面而来。应该说这本诗集的问世,是我市文坛的一个新收获,也是曹玉双对自己近年来创作实绩的一个检验。读过这本书,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这不仅是思维的亮光,也是对生活、对生存现状剖光后去伪存真的重要发现。

 

  这本书采用编年史的体例,但是每首诗又都是作者个体体验的抒发。诗集共分为:松江月色、岁月留言、缘分的天空、思绪素描四个部分,收入诗歌147首。作者的细心之处是每首诗都标出了创作时间,甚至细化到了哪一天的上午、下午、哪时、哪秒,这绝对是网络时代细腻诗人的特征。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令我们赞叹。

 

  读完《生存现场》,让我感到作者的诗似乎并不源于生活的激情,而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冷峻思考。从开篇的第一首诗我们就能感觉到思考将会成为全书的主动脉。作者在第一首诗《秋思》中说:“昨天夜里刮过风,晨钟照例敲碎宁静,对于乐观的人来说,绚丽的朝阳是一种象征。/往年大雁随意过,如今满载离别情。对于伤感的人来说,清凉的雨天是一种象征。”对于悲观和乐观,雨天和朝阳究竟象征着什么,作者没有给出答案。答案也只能靠读者面对生活的风雨阴晴,自己去思考。在《独对一条江》里,作者“忽然想到,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在一条河里,寻觅另一条大河”,而作者自喻为“柔弱的水草”,向往的是“一片辽阔的水天”,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一条江是作者的自况,那么江边的月色,便是作者思考的表情了:“……云里浪里,一曲离歌谁能懂,故乡的松水月色,你可知晓,难书的是思海悠悠,心泉淙淙。”在曹玉双对人生、情感经历的思索中,有些警句令人难忘。在《有时》这首小诗中,作者悟出“有时,真实很沉重,有时虚假很讨巧……有时,捍卫真实,需要付出血的代价;有时,虚伪会发出得意的信号”。我觉得这些在生活乱象中抽象出来的哲理,也只有站在哲学的角度上,才能做出更具有深度的表述。

 

  曹玉双的诗是冷峻的思维与冷峻的现实碰出的火花,是文学的刀锋和生活的刀锋博弈的成果,是诗人的目光和生活的目光对峙的浪漫,是文学现场与生存现场的对立统一。作者在《诘问》一诗中问道:“谁归还我童年的蓝天白云、河水清清,谁来圆我路不拾遗、童叟无欺的梦?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了很多,我们的天空为何这般阴霾常现?”这实在是人人解释不通、又人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也许这就是我们的生存现状,思想现状,命运现状,不过我想今后一定会大有改观。曹玉双面对生病的现实,感冒的岁月,抖动的阳光,发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叹,也有对公共生活的忧思。这里有《环境·责任》,也有《我不敢直面它们的眼睛》这样的为生命惨遭涂炭的呐喊。一个诗人说过,一顿晚餐需要多少杀戮?在这里曹玉双的诗正在拷问着那些残忍的灵魂。

 

  一般来说,每个人出版诗集都会入选一部分情诗,这是正常爱情生活的轨迹。在这部诗集中,“缘分的天空”,是作者对爱的感叹。千百年来,对于爱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话题,即使是真正的风花雪月最终也会因保鲜期的过时带来伤痛。世人往往认为爱情是一枝鲜艳的花朵,其实,爱情锐利的刀锋随时会划伤那些在情感上孤注一掷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受到一些爱的蹂躏和摧残,酒醒之后,才会明白,所谓爱不一定如诗如画那么美好。我觉得曹玉双的《三生》《惆怅》《如果相逢……》《今生无缘为你美丽》是写得文字优美、情动于衷的佳作,而那首《相见不如怀念》则以女性的视角,提炼了情感运动的深层体验……

 

  当然,说到诗,我还想谈一下曹玉双诗歌的艺术成就,她所使用的语言、形象、构思技巧有不同他人的独到之处。从诗歌构思的角度看,我觉得《对着岁月大喝一声》《做一个灵魂有光泽的人》《珍视手无寸铁的诗行》《为何让我做一朵可以忽略的云》《思念卷土重来》等等都是具有文学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审美思考。这些诗从标题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这不能说是先锋也可以认定为前卫了。作者所表明的立场虽然和现实形成了紧张的对峙,但是绝不随波逐流也就是一种抗争,做灵魂有光泽的人,就是不畏惧现实压力的人。曹玉双的诗有些语言让人感到是一种玉石的闪光,构成了一首诗中必备的元素。这些语言入诗极大地增加了诗的文学分量,提升了诗的艺术品格。从这些诗里,我们能感觉到曹玉双是个严肃对待文学的人,不是视文学为玩物的人,也不是把文学降低为娱乐的人,因此她是可以受到文学尊重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说曹玉双的诗大部分还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在场写作,来自于从思想到语言的创新,任何陈陈相因和离开生活舞台的空洞抒情都不会真正地打动读者。所以希望曹玉双紧密地贴近生活,在下一部作品中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带来新的文学亮度。金克义(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