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公交亲吻幼女是“猥亵”还是爱?
珠海市公安局7日晚上对外宣布:经警方多方核查,网传“珠海公交猥亵事件”视频中当事人陈先生与幼女系父女关系,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视频中的行为涉及违法,当事人一家已主动到公安机关澄清。
据陈先生解释,他带女儿乘坐公交车外出,由于女儿撒娇,他当时的举动是试图哄女儿开心。但是,同车的乘客把这一行为拍下来并上传网络,而且做了伦理评判:“车上一男子不顾多人侧目,行为失控龌龊,长时间对所抱女童做岀超乎常人想象的变态动作”。
这件事涉及一种亲情的行为伦理评判,即便是父亲,亲吻女儿应否有规范或边界?如果这一边界掌握不当,就可能从爱的表达变质为“猥亵”。
父亲亲吻和搂抱女儿是否有行为规范,可能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会有白纸黑字的规定,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和家庭的感受和习惯,甚至是凭感觉行事。但是,人们也并非认同,父亲与女儿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想怎么亲吻和拥抱,就怎么亲吻和搂抱。
就珠海的陈先生亲吻女儿遭到网友指责,确实是因为对表达爱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在批评者看来,有几个方面让旁观者不舒服或觉得不妥。一是在公共场合亲吻;二是长时间亲吻(至少3分钟);三是在亲吻时有其他体态语言,如腿部动作;四是女孩明显感到不适要推开或避开陈先生,后者还是强行亲吻。由于这些因素,陈先生才被“举报”。
目前,对父亲亲吻女儿肯定存在见仁见智的理解,但从中西文化的一些典型案例可以获得借鉴。
案例之一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狎童案。2003年2月6日,记者马丁·巴思尔拍摄的纪录片《与迈克尔·杰克逊一起生活》在美国广播公司播出,片中,杰克逊握着一名男孩的手,大谈他怎么和孩子们睡觉。杰克逊的这番话引来了人们的怀疑。2003年11月18日,警方搜查了杰克逊的庄园。一天后,圣巴巴拉郡对杰克逊发出逮捕令,检方随后提出对杰克逊包括猥亵儿童在内的10项指控,此前杰克逊已有两次被指控为猥亵儿童。
然而,经过长时间审判,陪审团和法官判定杰克逊无罪,原因在于,杰克逊和其律师用文化和行为方式差异进行了辩护。杰克逊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大家庭中,其童年非常贫困。他家只有两间房,有一张三层铺的高低床,全家好几个兄弟姐妹都拥挤地睡在这张床上,这是穷人的生存方式,杰克逊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在后来的岁月,他认为自己与别的男童睡在一张床上是再正常不过了,也因此,陪审团认同了杰克逊的文化差异辩护。
但是,另一个华人家庭的父亲对女儿表达的爱就得不到美国法律和文化的认同了。曹显庆与弋真是一对留学美国并定居的华人夫妇,住在密歇根州西南部卡拉马卒小城。弋真是再婚,带有两个女儿。2001年3月,8岁的二女儿患了尿道炎,需要按时在患部上药。由于妻子有工作,曹显庆在家带孩子,后者就一直在家里为女儿上药。后来,学校一位老师无意中获悉此事,感到曹显庆有虐待和性侵孩子的嫌疑,立即向当地儿童福利局报告。儿童福利局工作人员到曹家要带走两个孩子进行调查,遭曹显庆拒绝。工作人员便报警,在警方强行执法时,曹显庆抗拒执法,警察开枪,曹送医院后不治。
在这个案例中,显然父亲为孩子在私处上药是不被美国文化认同的,但是,在中国文化中,父亲给女儿换药(无论哪个部位)和洗澡却是天经地义的,当然女儿肯定应当是在幼年。这种文化上对表达爱的行为的不同解读导致了悲剧。
现在,陈先生的妻子认为其丈夫长时间亲吻女儿是表达爱的方式,警方也认同陈先生的行为不涉及违法。但是,同属中华文化,为何有人对这种亲吻女儿表达爱的方式有不同理解并反感?陈家即使认同这类表达爱的方式,也可能犯了一个禁忌,即不适宜在公共场所这么做。
(作者张田勘 系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