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作者:庞井君
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民族复兴和时代进步的历史高度,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讲话文风朴实、文采斐然,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理论性、学术性和艺术感染力,是新形势下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讲话运用文艺工作者熟悉的视角、通过文艺工作者熟稔的口吻、运用文艺工作者熟知的话语,揭示了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的方向和路径,是一篇吹响民族文明发展号角、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宏文,又是一篇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文,给广大文艺创作者、文艺评论家和理论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
耕耘生活的田野。生活是文艺的土壤和源泉,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在生活的田野里辛勤耕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路径。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创作的源泉来自哪里?来自于我们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于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于大千世界中活色生香的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深入生活,艺术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依靠苍白的虚构杜撰,最终会被读者无情抛弃。仅用表面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追求形式上的华丽,难以掩盖思想的贫乏,最终也一定会被时代无情抛弃。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也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的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和恐惧感。也只有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使当代人类得以在寂寥空旷、危机四伏的宇宙中获得存活的勇气和底气。
文艺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不是被动地反映生活,不是机械地复制生活,不是把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更不能把吸引眼球、刺激感官、哗众取宠作为文艺作品的卖点。艺术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生活、升华生活的能力。面对生活原野,艺术家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作品。
守望文化的家园。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艺术的家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历尽磨难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明5000多年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滋养孕育着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的生机活力。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必将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危机的克服和价值体系的构建发挥独特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乾父坤母,万物一体,人和自然是“亦师亦友亦爱亦一”的关系。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在艺术领域得到生动活泼、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积淀生成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中华美学精神。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奠定了中国艺术坚定的自信、自立和自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牢牢坚守的精神家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觉,使优秀的文艺作品成为照亮中华民族不断前进道路上的火炬和灯塔。
注目人类精神的天空。人类的精神天空是像宇宙一样无限深远、无限复杂、无限神秘的世界。面对全球化文化发展格局和崭新的生态环境,我们的目光应该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不断开创新境界、拓展新领域、构建新话语、建立新生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纵观人类文化思想史,当代人类飞速发展的社会实践和转型正从根基上深深触动着自轴心时代以来形成的人类思维基本框架和基本价值体系。各种学说、观念、思潮异彩纷呈,融合激荡,沉浮积淀,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给人们提供了如此宏阔、如此复杂、如此深刻的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展望未来,人们将生存于重叠交融的自然物理时空、主体精神时空、文化符号空间、虚拟空间这四个世界之中。这种多维世界的生存形态为当代文艺发展增添了更加丰富、复杂、神秘、无限的可能性,也蕴含着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契机。
直面现实,拥抱时代,面向未来,我们的胸襟应该无比宽广,视野应该无比开阔,目光应该无比深远,思维应该无比深刻,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在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召唤下,洞察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前途,创新文艺创作手段、平台和机制,优化文艺创作的环境与生态,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努力攀登民族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振起理论的翅膀。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然而没有一双坚强的理论翅膀,小鸟便飞不起,飞不高,也飞不远。哲学家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文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的引导。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出了很多重要理论论断和思想观点,不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极具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值得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比如,明确将“文艺评论”与文学、音乐、美术等并列为文艺门类之一,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还提出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这对于发展艺术教育和营造健康的艺术生态具有很强的指导和推进作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文艺也发生重大变革,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推动文艺评论繁荣发展,既需要从战略上做好“顶层设计”,又需要从理论、组织、阵地、人才等各方面扎实推进工作。特别是从学术体制角度,推动“文艺评论学”学科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如此宏阔、如此复杂、如此深刻的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对人类未来命运所提出的挑战如此尖锐、如此根本、如此紧迫。我们只有以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人类文化前行的方向,才能找准中国艺术的定位,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以文艺的灯火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道路。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