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灌输到价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实践观转向

12.11.2014  11:28

原标题:从观念灌输到价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实践观转向

  当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当代媒体技术的发展,那些离道失德、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更容易引起公众关注,这种眼球经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来得热烈和活跃。英国历史学家阿诺·汤因比曾在《人类文明的困境》一书中不无忧虑地指出:人类社会的心灵尚未发展到驾驭物质文明的水平;尤其是现今的道德真空比过去任何时代更恶化。汤因比对人类道德现状的评价并非夸张,也非凭空猜测。现代人类的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传统观念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实践已经难以驾驭现代人的道德行为选择,因此,必须进行一场道德教育实践观的转变,以提高道德教育水平。

  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教育。仅就现行的道德教育体制、方法、原则而言,还存在着诸多不能适应当前实际的问题,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对现有道德教育体制、方法和原则特别是道德教育实践观进行变革,必然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当时社会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社会文化体系,人们面临更丰富的信息以及更多的价值观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因此也面临更大的难题,传统的说教、榜样、说服、鼓励甚至宗教等都不能解决这些新问题。价值澄清理论深受杜威的价值相对论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并接受了认知论关于发展儿童道德认知判断力的主要观点,以及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关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选择和发展自己能力的主张。在学校教育中提倡价值澄清理论指导下的道德教育实践观,就是张扬学生自己的主张,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为核心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道德教育对道德接受者自主选择的关怀理念。价值澄清指的是人们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这一理论强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依靠灌输,而是要通过澄清的方法,教导学生“如何获得一种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加重要。因此,它是一个使人通过一个明智的过程来获得相应价值观的教学策略。所以,价值澄清法的主要任务不是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并能够把这样的评价过程熟练应用到他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价值澄清模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的灌输形式,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要求,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感知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澄清理论工作者还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和测量学生价值观的量表,所以使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实效的优点。当然,这一学说也有其不足的方面,比如它倡导把个体的经验作为确立价值观的标准,是有失偏颇的。然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多元文化和价值冲突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和紧张,行为主体道德选择的自主性能够使道德主体达到道德思维能力的增强,学会在这些价值冲突中进行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能促进思想的开放,其差异性和多样性正是我们选择的前提。

  道德认识不同于其他认识的一个特征,是它必须体现为行为,没有道德行为,等于没有道德。行为主体道德认识的内化毕竟不能说是学校关怀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因为,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以其功能的发挥为存在标志的,因此,价值澄清理论指导下的道德教育要引领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要把所学到的道德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去体认、感悟和内化,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拓宽关怀道德教育的空间,通过道德关怀实践的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求知、共处、做事、做人;学会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