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化雨浸润百姓心田:说说宁江区的民生故事
原标题:民生化雨浸润百姓心田——说说宁江区的民生故事
民生无小事,点滴总关情。近年来,宁江区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领域,让百姓享受到了实惠。新一年,宁江区将采取新要求、新举措,以铿锵的民生之音奏响和谐发展新乐章。
托起弃管楼 日子有盼头
小区环境,关乎百姓的幸福指数。宁江区针对老旧小区多、群众利益复杂、矛盾问题集中的现状,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鼓励自治、业主共同参与的要求,努力探索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居住生活品质。通过成立组织机构、全面调查摸底、实施先行试点和街道全面铺开等有效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对全区老旧小区分类实施多元化物业管理。
截至目前,全区343栋弃管楼中有328栋实施了以卫生保洁为主要内容的业主自治管理。今年,宁江区将加大工作力度,总结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业主自治管理,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巩固现有工作成果,帮助街道社区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防止出现新的弃管现象。
标准卫生室 治病不挠头
“过去是小病拖、大病扛,现在村里有了标准化卫生室,方便多了,24小时有医生值班,药房有200多种药品,一般的常见病都可以治,而且药品基本上都是零差价销售,比城里大医院便宜一半还多。”路慧芹是宁江区农林村村民,患有胃溃疡,过去她看病打针都要到城里的医院,不仅路途远,费用也高。如今村卫生室就能够满足她的就诊需求,从她家到村卫生室,步行用不了15分钟。
从2013年初,宁江区开始对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当年改、扩、新建村级卫生室25所,并相继投入使用。2014年,宁江区又把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列入民生工程,再建设标准化卫生室25所。2015年,宁江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任务是30所,目前,建设任务已逐层分解,时间表和路线图也确定,一幅“治病不出村、防病有人管”的农村医疗愿景图已悄然形成。
文化惠农民 娱乐在村头
一间间农家书屋,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书,不打麻将学知识”;一台台群众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大地的文化热情……
在宁江,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全面覆盖城乡,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享受到丰富便利的文化服务。做实文化乐农、文化育农、文化富农,全力推进农家书屋、文化活动站、百姓大舞台、文化小广场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文化发展的平台。组织一支发展农村文化的文艺工作队伍,通过办文艺比赛、书画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让农村的夜晚不再寂静,健身广场上跳舞的音乐嘹亮,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也像城里人那样舒展着四肢。2015年,全区计划再完成18个农村文体小广场,文化惠民,将营造出直抵百姓内心的幸福感。
政府买服务 养老在床头
“伺候卧床不起的人,花钱雇人都难,现在自己不花钱,还上门来服务,哪有这样的好事?”宁江区文化街道81岁的王庆琦老人回忆着自己当初对于“居家养老”的怀疑态度。他的老伴吴淑芹患有帕金森综合症和脑梗塞,已卧床两年。然而,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短短两个月,让他彻底改变了态度。“擦擦洗洗、料理家务,生活上还真帮了不少忙,而且还是免费的。”
在宁江区,像吴淑芹一样接受免费服务的失能老人还有80多位,这些服务对象是通过社区人员深入到老人家中调查摸底、相关部门综合评估打分最终确定的。2015年,宁江区将增加资金投入,重新设定打分标准,预计为全区范围内大约500位失能、半失能老人及独居、孤寡、高龄、失独等特殊群体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家政上门服务,老人享受服务”。在“居家养老”的道路上,宁江已迈出步伐。一张联系卡,一声问候,一份关怀,宁江区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全新的理念构筑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亲人”多了,“家”更大了。
常思为民之策,常办利民之事。在宁江,一件件顺民意、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如春风化雨,浸润着百姓心田。(王影 本报记者 刘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