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发展共同致富——河南省上蔡县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纪实
河南省上蔡县,这个有着三千多年文明史的地方,三千年前就有了农业经营,实属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典范。三千年后,这里依然延续着农业经营的血脉,如今的上蔡农民选择了合作发展和共同致富,成长为一个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时期的上蔡农业在农民的探索尝试中呈现出勃勃生机。
农民尝到甜头
如今的上蔡县以合作社和公司为主体的新型农业遍布在全县26个乡镇,各种家庭农场经营也打破了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小农经营模式。“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552家,其中,专业大户114家,家庭农场77家,农民合作社3115家,农业企业242家,联合社3个,联合体1个,带动土地流转面积37.2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46%。”上蔡县县长胡建辉介绍。
流转出了土地后,现在农民的生活状态怎么样?
记者在上蔡县五龙乡蜜蜂王村见到了流转土地后的村民王群生。2013年初,王群生家的十多亩地全部流转给了驻马店市久久农产品有限公司。“村里总共流转出了近600亩地,占到总面积的60%。农民流转土地要比自己种强,现在每亩地不用自己操心就能领1062元的流转金,真正风调雨顺的年景自己种也就这个收入。”王群生告诉记者。
由于王群生负责本村的土地流转工作,久久公司承诺每年每亩地给他20元的管理费,同时,他也可以进入久久公司打工。“如今一年大概比过去能多增收2万多元钱。土地流转政策就是好,确确实实有利于我们农民。”年近六旬的王群生感慨的说道。
流转土地以后,农民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上蔡县洙湖镇党委书记肖红旗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年均收入不过1000元,如果流转出去后,租金就至少有1000元,以后按每亩地1000斤小麦价格调整,解决因物价指数变动所带来的后顾之忧,消除了客商和农户的疑虑,而将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农民就可以把自己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就近在附近上班,每个月还能收入2000元以上,每人每年工作10个月,相当于创造出20亩土地的经济效益。
“光我们村就进驻了久久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新农畜禽开发有限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两家企业一共流转了村里3700多亩地,占村里总面积的67%,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而留守在村里的妇女和老人在村里自己原来的土地上打工每天也能获得80~100元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庄稼地里旱涝保丰收农民有了固定收入,村里的生活水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五龙乡班闫村村支书李学争脸上充满笑容。
驻马店市久久面业粮食产业联合体理事长许德俊介绍,联合体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家庭农场”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以驻马店市久久农产品有限公司、亿民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加工企业为龙头,联合100多家种植、养殖、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协会、家庭农场,形成了紧密的农业生产经营产业链,仅在五龙乡就连片流转土地1.56万亩,辐射带动洙湖、杨屯、齐海、邵店等周边乡镇,规模经营土地7.6万亩,年产优质粮食8万多吨,同时通过参与产业化生产,有5000多农户人均年多增收500多元。
服务先行一步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架起了市场与基地的桥梁,不但减少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满足了市场和社会需求,解决了基地和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一举多效。”上蔡县县委书记彭宾昌说。
“集体经济”,随着它重新勃发的生命力和越做越大的“蛋糕”,又回到人们心间,赢得更重的分量。
功能之辩:“集体经济”功能是否退化?苏南集体经济新时期新功能给予新实证
从人民公社时期起,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就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政社合一的性质,使得它既承担发展经济的基本职能,又承担着公共服务、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职能。苏南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新时期的新功能,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经济功能上,江苏省委农工办的负责同志对此概括为“三个不可替代”:促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作用不可替代;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乃至于一定程度上的财政服务作用不可替代;构建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作用不可替代。
岗坡地居多的句容市戴庄村,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2006年成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数年奋斗,偿清300多万元债务,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万元,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710元。
苏州市坚持把农业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有机结合,以集体经济的纽带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股份合作社有效联合,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一个以“四个百万亩”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昆山市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人均达到145亩。
集体经济不仅做强农业产业,更促进农业第一产业延伸连接二三产业,苏南的同志称之为“接二连三”。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只有5000户桃农,但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让3万多农民种桃致富,更在延伸的产业链中,做强农村经济。
从主产品水蜜桃,副产品水蜜桃酒、桃花茶,一直到开发桃木雕刻制品、水蜜桃包装盒生产,阳山桃串起了一条蕴含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链。2013年,全镇仅三产就投入20.9亿元,同比增长83.3%;完成三产增加值10.5亿元。
就社会公平而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由公共财政来负担;但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由公共财政保障还难以实现,许多方面需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来承担。苏南许多村级集体资金支出中,60%~80%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及福利性支出。
集体经济实力壮大,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无锡市2013年底实现了村庄环境整治的“全覆盖”,其中村集体经济投入达70亿元以上。苏州市村庄环境整治也已全面完成,总投入90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投入超过60亿元。
张家港永联村2013年1.25亿元收入中,用于村民福利性开支8000万元。苏南许多经济富裕村,村民社区的物业管理费大多是由村集体负担。在公共财政还难以全面覆盖的情况下,新型集体经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功能不可替代。
通过集体经济的载体,更多农民参与和分享了城市化建设及其成果。苏州市吴中区长桥街道城镇化较快,村集体引导农民成立富民股份合作社建楼宇出租,村收入2.4亿元,农民户均分红超1.2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8%来自集体股份分红。目前,苏州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收入已占到村级总收入的60%以上。
资源资产性股份合作制,使农户享有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按股分红获得资产收益。苏州、无锡两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1.9∶1,集体经济构建了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是重要原因。
政治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任何经济形态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其组织方式必然结成特有的生产关系,其共同利益必然产生特有的政治诉求,其理想追求也必然创造他们特有的文化形态。苏南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也不可能例外。
农村新型社区因多个村集体并入、外来人口介入,各群体往往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常导致利益冲突。有效的治理方式,共同的价值理念,呼唤着集体经济组织为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重建乡村精神文化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发挥新功能。
在集体经济强大财力支撑和支持下,苏南不少农村社区组建了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实行监督机制、市场机制、法律机制和乡规民约道德约束机制的多面结合,形成多元运行的长效机制,提升新形势下现代社会的村民自我管理水平。
北京大学的沈艳、姚洋两位教授,对官方的农村家庭收入数据分析和48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农村民主选举促使村集体大幅增加了公共投资,给大多数村民带来极大的好处;集体经济的发展,又为民主管理和监督提供了新的动因和条件。
为了顺应村民发挥民主监管作用要求,在集体经济实力支撑和支持下,苏南各市县普遍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并联通到村,加强集体“三资”监管,减少违规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至2013年末,无锡市村级收入总额达到60.4亿元,村均达到672万元,居江苏省第一位。上千个村的集体经济壮大后,如何实现共廉?无锡市开通农村“三务”e点通平台,实现农村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对“三务”应知尽知。
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曾负债4700万元,4年变负为正,村级收入近5000万元。村级经济壮大了,“三务”e点通平台,让村民对村务、财务和重大事务进行全方位、多途径、全过程民主监督,每一项重大投入,都由村民举手表决。
方向之辩:“集体经济”还是不是方向?苏南集体经济新路径新飞跃给予新验证
集体经济,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他在1874年就明确提出,将“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
但新中国建国以来,包括农业合作化在内的集体化道路,不是“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的,而是“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大呼隆”“大锅饭”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形式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于是,全国来了一次“大包干”。
1980年5月,针对有人担心实行“大包干”会影响集体经济,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当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分散占有和使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现,发展“高水平的集体化”条件越来越具备,苏南的新型集体经济便应运而生,水到渠成,其实现形式,也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因势而行。
近年来,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过程中,苏南积极探索村级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其路径和业态,无不与“四化同步”的要求紧密相连。譬如——
资产租赁型。这种较为普遍的形式,顺应了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无锡江阴市2013年村集体土地、标准厂房租金收入村均153万元。苏州全市二三产业物业用房村均达2万多平方米。苏州、无锡村集体收入中60%~70%来自资产租赁收入。农民由此从集体资产经营中分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成果。
企业股份型。苏南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时,集体经济留下了一定股份,打下共同富裕的基础。常熟市梦兰村集体拥有梦兰集团30%的股份,2013年农民分红2000万元。宜兴市屺亭街道将村级闲置资产进行整合配置,组建富民合作社,参与工业园区建设,村级收益6年间从200万元跃升到2100多万元。
联合发展型。为了让农民参与和分享城市化成果,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街道通过组织9个社区共同入股国有锡山城市置业公司,加大项目投资开发力度,7年间资产翻了两番。常熟市勤丰村联合8个村,投资6432万元,购买了4万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年租金达到650万元。
农业开发型。太仓市东林村,1200亩土地流转后,集体农场93个村民“大承包,小包干”,2013年创收190多万元。全村推行循环农业,村集体农业年收入6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2.67万元。金坛市金城镇,由各村组建农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费用明显提高,增加的这部分收入归集体所有……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的,他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苏南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顺应时代要求,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让更多的农民直接受益,因此而不断显示出发展的优越性、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的普适性。
近年来,苏中、苏北均有普遍的尝试和推广。苏中仪征市140个行政村中,有116个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低于20万元。近年来有141个村新建了村级创业园标准厂房,已出租收益3564万元,所有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
苏北淮安涟水县通过土地整理、复垦、水利开发等工程,全县集体公共资源处置成交510万元,资产增值105万元,增值率25.9%。岔庙镇夜合村通过土地整理、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厂房出租,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农民增收13.4%。
近年来,江苏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13年底,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达到2054亿元,净资产133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1倍和4倍;村均经营性收入从2000年的26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59万元,年递增14.9%。
实践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分散占有和使用之矛盾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实现更新飞跃的时代要求。
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农村经济“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和说明,苏南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是这个更新飞跃的方向性探索,是应该载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史册的又一段改革创新的壮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