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保护价,渐失作用为哪般

26.06.2015  16:44

  河南京粮集团粮库只见大车送粮入库,不见卖粮农民排长队。
  收购旺季已过,延津县城关镇某个体粮食收购摊点老板杨培峰这几天闲了下来。
  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避免谷贱伤农,国家规定今年的小麦收购,继续实行最低保护价:一等小麦每50公斤122元(即每斤1.22元);二等小麦每50公斤120元(即每斤1.20元);三等小麦每50公斤118元(即每斤1.18元)。
  可实际上,许多农民朋友种植的小麦并不能卖到这样的价钱。这是为何呢?是政策棚架,还是另有原因?6月19日至20日,记者深入部分粮食产区,就此进行了调查。
  国家保护价收购点大量减少
  6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被誉为“中国小麦第一县”的延津县。
  据该县粮食局负责人介绍,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之前,全县有18个乡镇粮管所,都属于国家托市的小麦保护价收购点。而目前经过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该县参与托市收购小麦的企业只有4家——中储粮公司(5个仓库)、河南京粮集团、延津县粮油批发市场、金粒集团(2个仓库),总共才有9个收购点。小麦保护价收购点的大量减少,势必给许多农民售粮增加运输成本。a
  和延津县的这种情况类似,在我省豫北、豫东、豫南等地的许多县市,属于国家托市收购小麦的收购点,这几年和前些年相比,总体上都比过去减少了许多,平均每个县市减少一半还多。
  这样一来,一户农民要想将自家的小麦卖上保护价,在过去他只要跑三四公里远就行了,而现在由于保护价收购点的大量减少,他则需要跑上八九公里,甚至更远的路程,再加上收购点在定级、除杂、扣称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许多农民不想再到保护价收购点卖粮。
  个体粮食收购点和游走粮贩急剧增多
  而与此同时,近几年,个体粮食收购点和游走粮贩则急剧增多,他们常常出现在乡村路边、田间地头。小麦收获期间,在农村到处都能看到游走粮贩开着汽车、拖拉机收购小麦的身影,由于他们将服务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和农民的家门口,收购程序简便,不除杂、不扣称,很受农民的欢迎。
  在延津县至原阳县的一条大路边,约20公里的距离,记者共看到有5家个体粮食收购点。在原阳县阳阿乡桑园村的一家个体粮食收购点——原阳县诚祥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其大门前赫然放着一块“大量收麦”的牌子,院内简易棚里堆满收购来的小麦。
  “我们收购农民的小麦,一般情况下,比国家保护价一斤要低二三分钱,然后我们再将这些收购来的小麦卖给国有粮食企业或外地的面粉厂,除去各种杂质、损耗、费用等,一斤小麦我们能净挣到最多不超过一分钱、最少不少于半分钱的利润。如果是游走粮贩到田间地头收购,收购价一斤还会再低上二三分钱。”该收购点老板说。
  许多农民收获之后立即低价卖粮
  “我们这儿,今年小麦收成好,品质也好,一亩地能打1200斤,最高能打1300多斤,地头价一斤能卖到1.17元。就在10多天以前,俺家种的4亩多小麦,从地里用联合收割机一收下来,直接在地头就卖给来收购小麦的粮贩了。再不像从前一样,还得往家里拉、往晒场晒、往粮所卖,费时费力的。虽说这比到国家粮库一斤少卖几分钱,可是这多省心呀!”原阳县齐街镇孟寨村一位王姓村民对记者说。
  柘城县梁庄乡王集村村民张学超告诉记者,他家的2亩多小麦收获后,晾晒了一天,6月6日那天以每斤1.12元的价格卖给了附近一家面粉厂,卖了2500多元。而和他家同去卖粮的几户村民,有的才只卖到了每斤1.06元,最低的一斤只卖了1.00元。可是谁也没有太多怨言,虽说价格低,但是小麦的水分大,杂质多,这个价钱卖出去,其实也不太吃亏。
  在商水县巴村镇大邵村的公路边,记者看到一家个体粮食收购点冷冷清清,记者上前询问:“一斤小麦能卖多少钱?”个体粮食收购点的老板回答说:“每斤1元1角四分。”收购点之所以冷清,主要是因为80%的农民在小麦收获时,都已经将小麦卖掉了。该出去打工的农民,现在都已经又出去打工了。
  种粮不再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商水县舒庄乡政府一位干部说,现在许多农民都不会到保护价收购点去售粮,因为时间不等人,跑很远去卖粮费时费力,而且还得扣杂、验级,程序繁琐。况且许多农民都缺少晾晒场地,家里也没有地方保存麦子,所以收下来就得赶紧卖。同时,许多农民也不会特别在乎这个保护价,因为他们很多人都认为,为了毛儿八分钱,耽误出去打工挣钱,划不来。
  商水县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对于农民群众来说,依据现有市场物价水平,每斤1.18元的最低保护价真的不能算高,已经逐渐对农民失去了吸引力。小麦的生长周期长达七八个月,生产成本是农作物中最高的。据测算,生产一亩小麦,农民一天能挣到的净收入,也不过区区两三元钱,就是种上30亩小麦,也赶不上打工一天挣的钱多,更不用说遇到自然灾害、天气干旱、小麦减产了。”
  延津县城关镇大潭村10组个体粮食收购摊点老板杨培锋对记者说:“为什么三夏大忙,一些农民依然在外面打工不回家,情愿出钱花高价雇人给自家收麦,因为他们都在心里算过了一笔账,回家收麦不划算,没有打工挣的钱多。当前,对于许多农民群众来说,通过种植粮食获得的收入,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