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密织大网佑民生——四平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纪实

16.02.2017  18:04
   近日,2016年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发布,四平市在30个上榜城市中名列第13位,位列东北及内蒙古4个入围城市的第一位。这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历时一年,对全国358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分析比较后的最新研究成果。

  按照“全国最安全城市”标准,四平入围当之无愧——2016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60.14%;市区共有34天实现刑事案件零发案,全年有近一半时间发案在3起以下,现案综合破案率已超过60%。几年来,四平没有发生重大政治事件、非法聚集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涉法涉诉进京非访案件占全市信访总量由2013年的48%下降到10%以内。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指数、群众安全感连续4年持续攀升。

   系统”“开放”“控制”“特色”——构建动态治安防控体系

  四平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打防管控中的主力军作用,着力构建动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以“系统论”引领治安管控合力。将指挥中心建设成为集语音、数据、图像功能为一体的实战应用平台,实现各平台系统的集中整合、互通互联、高度共享,真正做到情指一体、扁平指挥。最大限度下放权限、服务实战,全市基层所队直接共享7大类18项资源权限,提高了应用能力。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紧盯现案,逐案研判,快侦快破。

  以“开放论”引领科技运用支撑。推进大数据深度应用,自主开发了“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实现全警数据整合、共享和应用,与公安内网6大业务系统及新疆、上海等地数据库对接互通;开发了“合成作战平台”,实现了22个警种部门即时网上对接和全部网上流转;完善“视频监控网络”,在全市建成1475个城区公共高清点位、3925个农村高清点位,60555个社会点实现无盲点、全覆盖;自主研发了“被盗物品查询图库”“有组织犯罪重点人员档库”“视频侦查图库”等10余个小系统;微信及时快速推送,实现对赃物信息的双向管理。

  以“控制论”引领效能防范网络。因地制宜设置网格化巡区和查控点位,实现对社会治安的有力掌控。建立武装备勤巡逻、街面巡逻、夜治安巡逻、视频巡逻相结合的巡逻机制,对市区13条主要街路24小时密集巡逻值守。开展“站前治乱”,短短两个月时间,黑旅店、黑车、黄赌现象全部消失。守好吉林南大门,南桥检查站的站建设达到全国一流,省厅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

  以“特色论”引领风险管控活力。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管控围着风险转”,“微型消防站”经验被公安部推广,2016年全市火灾同比下降75.7%。持续开展涉牌、大货车、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和酒后驾驶、“三超一疲劳”常态整治行动,交通事故“六位一体”快速处理经验被省厅推广。时刻关注境内、境外两个区域,盯紧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将4850名四类网上重点人纳入日常管控,成功应对和妥善处置13起重大舆情事件。

   信访法律服务中心”、整改“六难三案”——统筹治理现匠心

  防范办、公安、安全等部门密切配合,有效打击邪教组织。市防范办入监所帮教、社区转化经验得到中央防范办的高度肯定。市防范办连续两次(每5年评一次)被中央防范办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多名同志受到中央和省委表彰。

  市、县两级全部建成全省首批以发挥律师作用为主的“信访法律服务中心”,组织开展3轮涉法涉诉信访积案联动化解和攻坚战活动,息访积案486起。

  在全市政法系统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全市政法干警的执法司法行为,通过“自己查、上级点、部门帮、群众提、专家评”等形式,开门征求意见,彻底整改“六难三案”问题,先后查处追究违纪干警40人,将15人列入警示名单管理。

  出台《关于依法处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为打击非访提供了法律依据。特别是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政法各部门通力配合,依法打击和审理全国50个治安防范重点人之一的郭洪伟案件,极大震慑了缠访闹访者,为维护正常信访秩序提供了正能量。

   “五安建设”“十星级社区、村”——社会治理能力节节提升

  从2012年开始,市委政法委创新开展了为期3年的构建“安居乐业美好家园”、争创“十星级社区、村”主题实践活动,全市有近三分之一社区(63个)、五分之一村(145个)达到“十星级”标准,创建活动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年度优秀案例,创建经验作为2014年度唯一入选全省改革先进行列的项目。

  2015年,在全省创新启动为期3年以“身心安康、家庭安乐、邻里安和、环境安全、社区(村)安定”为主要内容的“五安建设”示范工程,在全市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平安建设新格局。

  按照市委“五城联创”总体部署,市委政法委建立起工作会议制度、沟通联系制度、年度述职制度、工作调度制度,着力消除交通运输、易燃易爆、消防以及人群聚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

  在全省率先建立平安四平指标考核体系,将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纳入考评系统,通过数据化的综合评判,真实反映评价当地的平安建设状况,推动“平安城”创建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