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到长千里寻子”续 张世杰 你究竟在哪?
2016年5月31日,本报记者陪同张丽到寺院寻找儿子,没有音讯。新文化记者 蒋盛松 摄
新闻回放:1991年出生的张世杰在8年前考入 长春 某重点大学,毕业那年,他哭着对母亲说,自己想要出家皈依。在随后的四年里,身为母亲的张丽不远千里,四年间三次从乌鲁木齐赶往长春寻子。如今小儿子张世杰音讯全无,母亲张丽的寻找脚步依旧未曾停止,然而却步履维艰。
寻找张世杰的稿件见报后,不少好心人为这个辛苦的母亲提供了线索,“我好像在新立城那边新建的寺庙见过,有一个人看着挺像……”、“我认识一个叫张世杰的,岁数差不多,也是高个子,不知道是不是,他在一家外卖公司上班……”、“我在大佛寺附近好像见过……”与此同时,稿件也吸引了新疆当地的几家媒体,5月30日当天,多家新疆本地媒体联系张丽,希望提供帮助,但均被张丽婉拒。
“我找到儿子,还得带他回乌鲁木齐呢,我不能把这事弄得满城风雨,以后我孩子没法见人……”张丽内心有所顾虑,她表示长春没有人认识她,她才敢寻求媒体的帮助,她不希望新疆当地媒体介入,给儿子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孩子以后还得回归生活,不能不考虑。”虽然寻子心切,但张丽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同时,对于好心人提供免费住宿的好意,张丽也一同婉拒了,“在火车站的小旅馆挺方便的,附近我还熟悉些,我不想为了找儿子,给别人添麻烦。”张丽说,她现在缺的不是物质方面的帮助,主要是孩子的线索,“找不到孩子,就是给我住的再好,吃的再好,我也开心不起来,也吃不进去,要是能找到孩子,我一天一顿饭,我也愿意。”说着,张丽又抹起了眼泪。
面对众多消息,人生地不熟的张丽无法辨别其中真伪,只能逐一进行寻找。为了能够让张丽尽快找到儿子,5月31日当天,本报记者亲自开车充当司机,陪同她按照好心人提供的线索逐一进行了寻找。
第一站:大佛寺
地点:长春市南湖大路湖滨街1号
31日上午8点半,张丽从新文化报出发,赶往距离并不算远的大佛寺,这个线索是长春市民王先生提供的。
刚走到大佛寺门口,张丽突然表示自己曾经来过这个寺庙,“我上次来长春的时候来过,当时没进去,就在门口问来着,他们说没有外地的……”张丽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摸索到大佛寺的,但寺庙的场景她仍记得,同时也记得当时并未找到爱子。
张丽进入了寺院的一个房间,一名居士正在准备香火,得知张丽的来意后,该居士表示寺院内并没有外地僧人,且近期也没有新的僧人进入。“所有的僧人都在西侧的禅房里诵经,你去看看,要是没有,那就真的没在这。”无人阻拦,张丽一路小跑赶到了禅房门口,探着头,向屋内望去,禅房中有七八名师傅正在诵经,她一一望去,却不住摇头。
“没有,方向不对。”张丽有些沮丧。谢别了居士,张丽率先往寺外走去,而脚步变得有些沉重,由于连日不停地寻找,她的脚已经充血肿胀了。
第二站:普门寺
地点: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新立城镇小街村
线索的第二条指向新立城方向的一座寺庙,读者所说的这个寺庙叫普门寺,距离大佛寺二十多公里,开车需要近一个小时。
一路上,张丽有些沉默,望着窗外,回忆着儿子小时候的点滴。“他就是爱学习,还喜欢篮球,家里有个火箭队的海报,他上大学时还跟我说过,让我保存起来,别弄坏了,现在还留着呢,他倒是回来看看啊。”张丽小声嘀咕着,慢慢地,眼睛红了,她从挎包里拿出手巾擦拭着。她表示自己也想控制,但眼泪就是止不住。“不敢想,一想儿子就想哭,多好个孩子,现在去哪儿了啊。”
普门寺很大,张丽在不同的大殿穿梭着,“怎么都锁着门,得找个人问问。”张丽念叨着。看到一名女僧人,张丽急忙上前询问,“我们这里没有男僧众,你再去别的地方找找吧。”
“走了这么远,还是不对,该怎么办啊,怎么办啊。”从寺里出来,张丽心情很是沉重,原本她对此处抱有很大的希望。“这我没来过,还以为有可能呢……”午饭的时候,张丽只吃了两口,“吃不下去,心里堵得难受。”随后她独自走出了饭店,在门口擦着眼泪。可以想象,这些年,这个母亲每天就是这样以泪洗面的。
第三站:长春市民委(宗教局)
地点:人民大街市府北路交会附近,长春市政府内
寺庙内寻找无果,下午1点40分,张丽来到长春市民委,工作人员得知张丽千里寻子的事后,也非常重视,详细记载了整个过程,并留下了张丽的联系方式。“你先别着急,我们着手帮你找,同时你再联系一下长春市佛教协会,他们寻找起来更方便。”
随后,记者联系了长春市佛教协会秘书长张海忠先生,“是不是叫张世杰,我看到报道了,这两天好多朋友也在问我这个事。”张海忠表示,自己已经关注到了张丽寻子的信息,但据他所知,长春市区的寺庙内并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出家人,“先别急,我再帮你联系一下外县的寺庙,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个孩子。”
得到这个答复后,张丽紧绷的神情终于有了稍许的放松,已经握得没有血色的双手也放松了下来。“那我继续等,谢谢,谢谢了……”
儿子虽然仍未找到,但张丽有了希望,回程的路上,张丽擦干了眼泪,“我得坚强,还得接儿子回家呢。”阴了一天的脸,终于有了些暖意。
新文化报( 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