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橙黄橘绿时——白山市特色种植业发展纪略
又是一年秋好处,白山正值收获季。当下,全市的乡村山野五彩斑斓,满眼是丰收的景象:五味子鲜红、葡萄褐紫、木耳油黑、晚李金黄……
地处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60%的面积在白山市,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是全国著名“绿色食品城”、“特产名城”,是中国“人参之乡”、“西洋参之乡”、“林蛙之乡”、“红景天之乡”、“蓝莓之乡”、“黑木耳之乡”和“北五味子之乡”。
白山的区域特色和自然条件,决定了种植业的优势不在粮食生产,依附于森林资源的特色种植业是白山农业的优势所在,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是白山的必然选择。白山是全国重要的人参种植、加工、销售集散地,是山野菜、食用菌的重要产区。
近年来,该市根据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和产业规划,坚持走非均衡、差异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精品特色农业,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暖棚经济、北药现代化、特色产区和市场开发五大工程,全市特产业形成了35个典型示范基地,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园艺类产品达到20%以上,经济作物产品达到30%以上。棚膜规模已达到2.3万亩,冬季蔬菜自给能力逐年增强。中药材生产规模已达到31万亩,标准化生产比率达到80%以上,园艺特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比率已达到60%以上。园艺特产订单生产近70%,品牌使用达到60%以上,市场及信息覆盖达到80%以上。2014年,全市园艺特产业产值实现103亿元。
目前,白山市特色农业已经形成了林果、食用菌、山野菜、特色牧业四大板块为主体的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链,今年,农业产值将比去年增长6.8%。依托渤海商品交易所等电商平台,打造特色山珍电子营销新模式,长白山原生态、无公害高端品牌已经打响。
红色的收获
“三道沟的五味子红了,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电话那头,浑江区三道沟镇农科站站长任福臣的话语满是激动,急切地邀请记者前去“做客”。
从白山市区出发,汽车在盘旋的山路上缓慢穿行,沿途山丘景色优美,让人如痴如醉。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三道沟镇。
在镇政府门前,记者和任福臣“寒暄”几句,直奔主题。“咱们去二道沟村,那里的村户已经在等候了。”去往途中,记者才得知任福臣是该村的挂职村书记。
穿过三道沟隧道,眼前一片绿里透红,这就是二道沟村的五味子种植基地。刚下车,记者就迫不及待地跟随村民周君到他家地里一探究竟。一串串火红的五味子缀满植株,果实饱满,长势喜人。
今年56岁的周君,种植五味子已经9年时间,是村里较早的种植户。2007年,三道沟镇政府组织村民去外地考察学习,并引入一批五味子苗株尝试发展。一开始,周君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植,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扩大规模,现在他家的五味子已经发展到8亩。
“以前种苞米,一年下来,每亩地也就能收入500多元,村里很多人为了生计,都外出打工挣钱。”周君说,自从村里开始种植五味子,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1亩地能收近2500斤五味子,一斤4元钱,8亩地就能收入8万元,刨除工本费,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是以前的10多倍。
“1亩地收2500斤五味子,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面对记者的疑虑,周君解释说,村里人讲究科学化种植,种植五味子使用有机肥,既环保又增产,每年春耕、剪枝、打药等不同时节,都会有专家来指导。同时,二道沟村三面环山,一面临近云峰库区,环境潮湿温润,无霜期长达150天,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为五味子的丰产创造良好条件。
“现在村里90%的村民都种植五味子,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来还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把产品卖到全国。”展望未来,周君自信满满。
据任福臣介绍,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户发展五味子种植,镇政府给予了极大帮扶,为村民争取到每亩1300多元的补贴资金,并邀请省农科院、白山市农委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三道沟镇的五味子种植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全镇除了二道沟村,辖区内的三道沟村、仙人洞村、滴台村等6个村也种植五味子,种植户达290余户,共计2700余亩。
紫色的甜蜜
初秋的阳光依然热烈,照在临江市大栗子街道望江村一排排红瓦上,反射出点点金光。村民周艳拨开硕大的葡萄叶子,拿起剪刀剪下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蜜汁葡萄,收获的喜悦布满笑脸,甜美动人。
“我们家的葡萄一斤能卖四块五,能有这样好的收成,多亏了村里的王书记。”
在望江村部,记者见到了周艳所说的王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绪有。王书记今年57岁,头发半白,脸上皱纹交错,说话慢声细语。谈到葡萄种植,老支书便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望江村地处鸭绿江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沿江的小气候明显,加之土地肥沃,对农业种植极为有利。以前村民多种植玉米、大豆、地瓜等,在平地上种些蔬菜,经济效益不明显。1987年,王绪有任村委会主任,看到村里种植普通农作物挣不到多少钱,便到外地进行考察。1989年,他背回黑莲子等葡萄种苗进行试种,虽然葡萄的口感不好,但是他发现村里的土地十分适合葡萄种植。第二年,他从省农科院果蔬研究所背回来100棵口感更好的蜜汁葡萄种苗,自己试种了80棵,结果大获成功。颗粒饱满、汁水四溢、甜蜜适口、回味清香的蜜汁葡萄,口感好、产量高,一上市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王绪有的带领下,村民迅速改种蜜汁葡萄,如今全村230多户种植700多亩,每亩葡萄年收益可达到2万多元。村民还利用大棚技术使葡萄的成熟时间提前,并实施立体栽培,套种蔬菜,收益可观。
随着蜜汁葡萄的名声远播,周边各村、各镇种植葡萄的也多了起来,截至目前,临江市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面对同行的激烈竞争,王绪有带领村民开展规范化种植,坚持用农家肥,栽培无公害产品,加之知名度高,一到收获时节,来自长春、吉林、通化等地的车辆络绎不绝,每天都能销售三四万斤。
“下一步,我们打算建一个葡萄榨汁厂,外地的葡萄酒厂家都来谈过了。我们的葡萄也要升级转型了!”王绪有对望江村的葡萄种植产业的未来信心满满。
秋日高悬,望江村里摩托车、轿车来来往往,甜蜜的韵味浸润着黄墙红瓦的村庄,收获的喜悦挂在每个村民的脸上。
黑色的宝石
江源区大阳岔镇小洋桥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成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多年来,该村积极探索致富门道,成功化劣势为优势,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快发展。
“地栽黑木耳”也叫做“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是一种黑木耳代用料、园田化栽培技术。该技术以木屑、秸秆为原料,利用塑料袋盛装,经过灭菌、接种、养菌,摆在田间大地、果园林下出耳。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极大地拓宽了黑木耳栽培原料与栽培区域,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使产品实现天然无公害,提高了生物转化率,提高了产品商品性,更利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来到小洋桥村的木耳种植基地,一排排菌袋整齐排列,一簇簇黑木耳破袋而出,5位村民正在采摘。“今年,村里发展了13万棒黑木耳,这已经是第二茬了,预计产值能达到40万元,纯收入10万元以上。”说话的是村书记郭培福。
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黑木耳,难以想象这是村里第一年种植。今年年初,村部领导班子讨论发展村集体经济,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决定发展黑木耳种植。随即,村里组成考察团队,到牡丹江学习种植技术,并引入8万棒黑木耳试验种植。
环顾种植基地四周,青山环抱,空气清新怡人;不远处潺潺的流水声,回荡耳畔。“这附近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所有木耳都用地下矿泉水灌溉,品质绝对上乘。”郭培福介绍说,上半年,村里的黑木耳产量达到4000斤,产品销售到长春、沈阳、北京、上海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良好的开端,让小洋桥村民们看到黑木耳市场的广阔前景,也更加坚定他们发展黑木耳种植的信心。
“要干就得拿出个样,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为此,小洋桥村的领导班子积极向政府和包村单位争取扶持资金,村民自筹一部分,在村里盖起了厂房,并购置了30万元的先进设备。
“明年我们准备发展30万棒黑木耳,同时带动10户村民共同发展,将来要把黑木耳种植发展成为小洋桥村的特色产业。”在郭培福心中,早已谋划好未来的发展蓝图。
告别小洋桥村,来到位于浑江区河口街道的长岗村。夕阳下,村民孙钦作和姐夫蹲在菌袋旁,细细查看地栽黑木耳的长势,讨论温度的高低、水量的大小。今秋木耳的价格一直在上涨,丰收的喜悦挂在两人的笑脸上。
孙钦作今年37岁,栽培木耳已经10多年,谈起这些年的经历,他感触颇深。由于木耳栽培对技术及管理要求高,他多次到辽宁、黑龙江等地参观考察,拜师学艺。有时人家不理他,他就偷偷学。学习一些技术,就回家进行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学习、实践,使他熟练地掌握了培育地栽黑木耳的各项技术,并陆续添置了一些机械,自己制菌、制袋。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能为其他人提供菌袋。
如今的孙钦作,租的5亩多地周围是成片高壮的玉米,微风轻拂,发出沙沙的响声。每到立秋时节,他便开始培植秋木耳的劳作。三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测量、调节温度、湿度,查看长势,精心侍弄7万多只菌袋。随着价格的上涨,今年每只菌袋将给他带来2元左右的收益。
在水雾的冲洗下,洁白的菌袋上,肉嘟嘟的黑木耳散发出晶莹的光泽。丰收在望,一批新鲜的黑宝石般的木耳又将上市。
蓝色的财富
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发展特产种植业,不仅带动其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还打响了企业品牌,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来到位于江源区石人镇榆木桥子村的白山市林源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近百亩蓝莓葱茏青翠,工人正在忙着剪枝、除草。“你们来得有点晚,这个时节蓝莓都已经采摘完了。”听到工作人员彭丹的话语,记者不免有些遗憾,眼前繁茂的蓝莓枝芽下就剩零星的些许干果。
“企业采用人工和旋耕机进行除草、翻地,不喷洒任何农药,确保蓝莓果绿色、无污染。”彭丹告诉记者,今年蓝莓的产量在3000吨左右,比往年有所下降,但品质却是这些年最高的。一流的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也让“林源春”品牌深入人心。刚过去的8月,该企业举办了首届蓝莓采摘节,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各地的4000多名游客慕名前来采摘,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20余万元。
该公司自有蓝莓种植基地1800亩,区域连锁种植面积达9500亩。其中,拥有省级蓝莓标准化种植园3000亩。为了延伸蓝莓产业链条,“林源春”通过引
入先进设备,对蓝莓果进行深加工,产品包括蓝莓饮料、蓝莓果酒、蓝莓果糕等,拥有12大系列158个品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去年,企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致富不忘乡亲。该企业还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1200多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并成立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村民成为股东,共同发展。
位于湾沟镇的平川村由于荒山坡地较多,土地贫瘠,不适合种植大田作物。过去苦于没有别的项目经济,该村成了有名的“贫困村”。然而,这一局面到2009年,随着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川村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历燕斌说:“以前种植玉米,每亩收益仅为三五百元,自从村民在合作社入股,平时在合作社打工挣钱,到年底进行分红,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5万元。”
如今,“林源春”正在进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对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监督,力争将蓝莓种植打造成为长白山区的名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