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情深
记者杨桂清
初冬时节,我们从临江林业局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长白林海深处的该局东小山林场红土山经营所,山外分明是秋的余韵,林场却已是进入严冬。汽车在狭窄的林道上行驶,环顾四周山林,视野里尽是皑皑白雪,悄无声息,一片孤寂。在外人看来,林场的生活单调乏味,但对马永而言,林场生活却是丰富多彩,这里养育了他,寄托着他对林海的深爱之情。
初识马永,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身体健硕,谈吐间流露着山里人的纯朴与憨厚。“我刚从作业区回来,听说你们来我才早下山一会儿,要是平常得干到天黑呐。”为了赶时间,马永那沾满泥土的棉靰鞡鞋都没来得及换下。
今年48岁的马永从小在林区生活,1987年高中毕业后,他没有选择走出大山,而是毅然决定接过父亲的班,成为一名林业工人,且一干就是27年。
刚参加工作,马永从最基础的清林、装车、油锯干起,他从无怨言,且勤于动脑,工作较为突出。林场领导看马永是个好苗子,就有意培养他,安排他给集材拖拉机师傅当助手。这个岗位不仅苦、累、脏,还要求技术水平。马永一边向师傅认真学习,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拖拉机技术规程》,不断积累、钻研、总结经验,把书本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到一年时间就通过了拖拉机各项技术考核,成为一名林场集材拖拉机能手。
1995年,马永被推选为林场木材生产工队长。他深知岗位责任重大,积极学习书本知识,并虚心请教老工人,很快掌握了生产工队各个环节的工作要点。虽然身居“要职”,但他却从未摆谱,反倒是以身作则,处处替工队员工着想。众所周知,林场伐木条件艰苦恶劣、危险重重。然而,马永却总是冲在工作第一线,哪里最危险哪就有他的身影。
在一次采伐作业中,油锯手在采伐一株直径60厘米的柞树时,由于坡度太陡,没控制好树的倒向,结果架挂在一棵红松上。如果伐倒红松,柞树会垂直落下来,再加上坡度陡,锯手会很危险。面对险情,马永没有慌乱,他对现场进行仔细观察后镇定地说:“让我来”,话音刚落,随即端起刷刷作响的油锯。他找好角度,眼睛紧盯着倾斜在红松上的柞树,锯口一点点加深,身边工友们心弦也越绷越紧,眼看着红松同柞树就要倒向坡下,马永迅速抽出油锯闪到一边,两棵树顺势倒下,危险被成功排除。
一次次危险在马永的正确指导和操作下被成功化解。凭借着任劳任怨、刻苦钻研的韧劲儿,如今,他已经成为林场的生产技术骨干。该林场党总支副书记殷安福说:“老马干工作兢兢业业,经验丰富,是我们林场的‘多面手’,有些艰巨的工作交给他,我们放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能想方设法解决好。”
正如殷安福所言,马永的工作能力在整个林场可是出了名。2013年,林场领导发现伐区5支线29林班的采伐工作非常困难,如果攻克不了难题,将影响到林场全年木材生产任务的完成。最后,经过会议讨论,领导选择了马永和他的生产工队。
接到任务,马永当天就带领工队到该林班作业伐区进行实地踏查,伐区海拔1700多米,山高坡陡,作业难度极大,1米多深的积雪让采伐作业更是雪上加霜。踏查回来后,采伐工队认真研究了作业方法。第二天,马永就率队冲上了伐区作业现场。由于积雪太深,油伐司机行走困难,马永就走在前面给蹚道;拖拉机集材跟不上进度,他转换到集材工岗位;装车工人手不够,他又成了装车工……厚厚的棉衣每天都被汗水浸透,又结成冰,穿在身上格外湿冷,工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底。在他的带动下,所有人干劲儿十足,仅12天时间,全队就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
工作中的马永是生产技术“多面手”,生活中他是带领工友们共同致富的能人。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木材采伐量逐年减少,林场工作人员的收入随之下降。
该如何增加全队职工的收入呢?经过深思熟虑,马永决定带领全队职工因地制宜发展人参种植业。2010年,在他的带头下,林场成立了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的成员由刚开始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近80人,平均收入每年增加近3万元。今年,他又和几位工友合作养殖了200多只貉子,带领全队职工一起走上了致富道路。
“马哥工作特别认真,专业技术强,遇到不懂的问题他都耐心地教我们,平常工友们家里有个大事小情,他都热心帮助解决,还带领大家发展产业,让我们发家致富,确实是一名称职的好队长。”谭志山和马永共事20多年,在他眼里马永是位德才兼备的好领导、好工友。
马永工作上踏踏实实,对同事关怀备至,赢得了领导、同事的认可和称赞。多年来,他多次被临江林业局表彰为先进生产者,还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前不久刚落幕的白山好人·每周标兵评选活动上,马永还被授予了“最美工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