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有可为 ——在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上的讲话
当前,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积极投入,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同样离不开落实好智库建设的各项任务。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把个人学术活动与党和国家的需要高度统一起来,坚持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积极建言献策,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今年1月,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意见》精神,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今天围绕着会议主题,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赋予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新的时代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投身新型智库建设。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当前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先后设立了一大批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赋予其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功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类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发展很快,一些专业研究机构也蓬勃兴起。但总体而言,我国智库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满足党和政府的决策需要,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迫切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善于提供决策咨询的专家队伍。
从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文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智库研究和智库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以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智库研究的主攻任务不够自觉主动。三是有的研究带有明显的碎片化、随意化、重复化、文本化和教条化倾向,需要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强化宏观的整体设计和明确的问题意识。四是单兵作战现象尚为突出,亟需统筹形成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者互相配合、共同研究、协力攻关的学术合力。五是用“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的“走出去”的科研成果仍然有限,难以形成集束效应和规模优势。
当前,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积极投入,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同样离不开落实好智库建设的各项任务。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把个人学术活动与党和国家的需要高度统一起来,坚持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积极建言献策,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始终坚持中央关于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把握正确导向,加快建设步伐,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灵魂,是智库研究和智库建设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成为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中坚力量。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智库研究始终,在涉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重大原则、重要方针政策等问题上,必须做到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积极开展深入研究、阐释和创新,建设好研究、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要坚持服务大局,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着力点。密切结合世情和我国国情民情社情,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任务,深入研究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亟待回答与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以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政策研究,推出一批系统性、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具有现实性、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提高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做学问。要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使命。真正践行为人民做学问,自觉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为解决人民疾苦和提高群众福祉而集思广益。做到与时代共奋进、与国家共荣辱、与人民共呼吸,努力成为忠诚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对党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四要坚持创新精神,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增强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强大学术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用中国的理论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提出有客观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推出具有时代思想高度、代表国家学术水准的精品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积极践行学术“走出去”战略,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路径,推动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派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影响力。
五要坚持人才为重,壮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型人才队伍。人才是创新思想的载体,是推动学术前进的动力,更是实现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理论家和高端学术人才,推出一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善于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答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对策性研究人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学术英才。要重视学者型人才向智库型人才的转变,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向对策建议的转换,增强智库专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保密纪律意识,积极主动为党和政府决策贡献聪明才智。
六要坚持弘扬正能量,围绕智库功能加快传播平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坚守好宣传思想舆论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打好主动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就要求重点加快报纸、期刊、出版社、图书馆、网站、数据库、评价中心等学术媒介建设,使其成为拓展智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办好各类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打造国际学术传播品牌、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不断提高学术传播的质量和水平,探索创新学术传播手段,充分挖掘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效力,把握好时、度、效,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七要坚持正确学风,凸显求真务实严谨厚德的治学品格。深化智库研究,培育智库人才,同样要解决好决策咨询成果的“文风”和“学风”问题。必须强化问题意识,敢于探索求新,从源头上治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提升各项制度约束力,注重教育引导和典型引领,加快形成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的优良学风。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学术道德和学风修养上的自律意识,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内化为自身坚定信念,外化为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并努力推动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政策建议的切磋争鸣、平等讨论,共同营造有利于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学术氛围。
八要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逐步完善新型智库体系。要按照公益服务导向和非营利机构属性的要求,积极推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智库分类改革,科学界定各类智库的功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大高校以及相关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各具分工又相互协调、良性竞争又优势互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建立适应现代智库发展规律、有利于产出高质量思想产品和政策建议的科研体制机制和科研组织形式。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