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馆唱“空城计”何谈文化惠民

19.01.2015  12:38

  何勇海 

  文化馆唱“空城计”,这出戏怎么样? 

  文化部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县级以上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数量有三千多个,文化站超过四万个,村(社区)文化室25万个。然而,在一些地区的文化场馆里,要么有名无实,要么唱着“空城计”。 

  环顾现实,一些文化场馆确实是有名无实,挂着“羊头”卖着“狗肉”。难怪有老百姓形象地说,“工人文化宫里无工人,少年宫里无少年”。有些工人文化宫变成了纯粹的电影院,而电影票价又长期昂贵,普通工人消费不起。有些少年宫也变了味,里面尽是社会上的培训班。 

  为啥会这样?原因恐怕在于,管理部门淡忘或有意模糊了文化场馆的公益性质,不愿意在它们上面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而是放手让它们自主“创业”、自谋生路,管理部门还能得以利益均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现象。即使是儿童图书馆,也摆着商业营销类书籍…… 

  而唱“空城计”的文化场馆因为缺少有吸引力的活动,缺乏相关配套设施,成了彻头彻尾的摆设。即使在城市,一些社区图书室等文化场馆,热热闹闹办起来,但是冷冷清清开下去。几乎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养在深闺人未识”,市民的利用程度不高,资源闲置状况严重。 

  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一方面,与传统文化场馆受到网络时代娱乐多元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传统文化场馆自身存在服务短板有关:建设时重硬件、轻软件,内容、形态都存在低层次与单一化现象,难以吸引民众;在运行中单纯追求形象效应、政绩效应,而忽视了文化场馆的文化传播意义和价值这一根本出发点。还有些投巨资新建的文化场馆因布局不合理,远离城市中心和人口密集地,未能发挥作用。 

  日前,中办、国办公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附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要求给群众提供“对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务。一者,要为文化场馆的社会功能、服务群体等重新明确定位,使之回归公益属性,并为文化场馆的建设、维护与运行提供充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者,要以明确的考核机制,倒逼相关部门将文化场馆不仅要建好,更要利用好,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可利用率,增强自身魅力。 

  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引导、鼓励老百姓走进文化场馆,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全民学习之风,以抵消弥漫在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正如有识之士所言,公民文明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熏陶,离不开优秀精神成果的滋养。 

(责任编辑:陈传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