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连续3年支教偏远山区 让孩子走出精神的大山

07.03.2015  12:25
给孩子们发募捐来的文具 - 新浪吉林
这就是知识的魅力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给孩子们发募捐来的文具 这就是知识的魅力 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让大学生们不愿离去

   城市晚报讯 有这样一群热爱公益的大学生们,三年来的每个寒暑假,他们用勤工俭学攒下来的钱去偏远山区支教。他们是性格张扬、忠于自我、桀骜不驯的90后,但在每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面前,他们放下了任性,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关爱着每一个孩子。他们誓言,支教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走出“物质的大山”,而是走出“精神的大山”,可以真正挺直腰板说声“我是大山人”。

   他们的努力>>

   三年来利用寒暑假支教偏远山区

  “当看到孩子们用粉笔在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我们爱你们’,看着一个个小脑瓜目不转睛地看着课外书上的图画,临走前,看着孩子们哭着送我们到村口,挥舞着小手一起歌唱彝族歌‘不要怕’……”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让吉林动画学院阳光支教团的大学生们感动得落泪,这是书本上无法给予的知识和经历。

  在刚刚结束的寒假期间,18名大学生利用20天时间,远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民胜乡核桃村的明天小学支教,每人2000元的费用全部都是大学生们平时勤工俭学攒下来的,为了节省开支,队员们坐着硬座,历经60个小时,跨过9个省市,于1月9日到达四川大凉山明天小学。

    他们的爱心>>

   让孩子们不再只学习语文数学

  “那是一个在海拔2500米高处的学校,孩子们每天上学要行走2个多小时的路,翻越好几座山峰才能到达学校,交通非常闭塞,全校248名学生,只有连带校长8名老师授课,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组织者和带队人、阳光支教团创建人及社长朱强强同学说,孩子们连笔记本电脑和单反相机都没有见过,学校的上下课铃声还是最原始的吹口哨方式。

  在那里,大学生们教授孩子们从未学过的英语、音体美课程,拍摄成长纪录片,送去课外书、文具、衣物,20天的支教生活让这些小老师和孩子们成为了朋友。校长王志军说,临走前,孩子们问他,哥哥姐姐们明年还会来吗?这应该就是对18名大学生最大的褒奖。

  在朱强强的组织下,联合本校和外校的大学生们已经连续3年,每逢寒暑假到偏远山区支教,2013年和2014年均是去的河北省邢台市村小。

    他们的坚持>>

   再多的困难和质疑都不放弃

  和每一个支教大学生队伍一样,每次支教最困难的莫过于资金和物品的筹备,朱强强说,为了能多筹备些物品,他们走到食堂、寝室募捐,鼓励大家捐出自己不穿的衣物,不用的书本和文具,包括只用了一半的彩笔,短短几天时间便募捐到物品5000余件。

  “其实刚开始有很多学生报名,但是到真正填表筛选时留下的却很少,大部分都是因为资金问题,我们还没有挣钱,钱从哪里来?真正想支教的队友是绝不会从家里要一分钱的,都是通过课余时间打工赚钱和平时攒下来的生活费。

  即便再努力,也会有受到质疑的时候,记得去年暑假征集学员支教时,一位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家长非要和朱强强视频,在看完了朱强强的身份证、学生证和相关视频影像资料后,才相信他。类似的例子很多,但朱强强说得最多的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即使再困难,只要坚持就会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他们的收获>>

   成长 感动 认可 这样的经历值了

  连续3年去贫困山区支援乡村教育,需要怎样的信念去支持。用一起奋斗两年的队友刘玉轩的话说,“当看见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看着一位位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渴望关爱的目光,我们根本停不下来,能多陪陪他们说几句话,都是最欣慰的事。我们虽然是顽皮的90后,但我们更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明辨是非,更懂得如何团队作战,团队配合。

  明天小学的校长王志军和记者说,这些大学生们不仅按照之前准备好的教案授课,还会家访关心学生生活,每天的工作都做得扎扎实实,有条不紊。“都说90后的孩子们娇惯,个性太强,以自我为中心,我不仅没看到这些,反而看到的是宽容、大气和率真,不仅和我们成为了朋友,还获得了当地教育局、家长和村民的赞扬,都希望他们明年还能过来。”王志军说。

  在一次又一次的支教中,这些大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成长,从前的公主少爷不再挥金如土,洗衣服时不再毫不客气地撒下一大堆洗衣粉,而是精打细算地过日子,面对水资源的短缺,他们用洗完手的水洗衣服再擦地……

    他们的目标>>

   让孩子们走出“精神的大山

  青春只有一次,青春的选择是无悔的。朱强强这么说也这么做,谈及感受,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我的大学没有白上。”这位皮肤有点黝黑、谈吐成熟,1992年出生的大男孩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的评价,简短得让人震撼,但足以羡煞旁人。

  “走出大山其实很容易,比如初中没毕业就可以扛个蛇皮袋,或者拉个皮杆箱,去南方的大城市打工,但事实上,这真的是走出大山吗?不仅不会,反而会加剧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走出大山,是要走出‘精神的大山’,思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从梦想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精神大山’走出来,而所有的这些,知识教育是最有效的捷径。” 朱强强说,这是现在队员们共同的心声,为大山里的教育尽绵薄之力。

  喝水不忘挖井人,在大山里的孩子们学有所成之后,一定会再反哺家乡,带着感恩的心帮助更多的父老乡亲,这样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现在阳光支教团的队友们的愿望就是,“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未来伴随一生的支教生涯中,会将‘走出精神大山’的理念带到全国每一个山村,让他们对于生活有更多的热爱和渴望。

   城市晚报记者 张添怡/报道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