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推进《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工作综述
编者按: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省时提出:“从全国看,吉林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争当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一年来,我省的“三农”工作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为统领,在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可谓亮点纷呈。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登我省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新作法,取得的新成就,以激励全省各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早日实现既定目标。
为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年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以总体规划为基本遵循,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狠抓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任务落实,集中力量,全力攻坚,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推动土地确权和规模经营
稳步推进土地整省确权登记推进试点。开展了清查实测2900多个村,完成测量地块357.9万块。14个率先示范县市入户调查、外业实测、内业处理和确认公示等任务年底前完成。积极探索推广形式多样的规模经营模式。
各地各部门对推进规模经营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省供销社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达到41.6万亩,其中,全托管17.7万亩,半托管20.1万亩。
——公主岭市设立了现代农业引导基金,对规范流转土地、实行连片经营旱田3000亩以上、水田2000亩以上、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给予重点扶持。探索推广土地银行模式,经营土地2.4万亩。引入恒昌集团、中化、大北农等公司流转土地18万亩。
——永吉县积极探索实践了高级会员“私人定制”模式、职业经理人“反租倒包”模式、空心村农民“带地养老”模式、村党支部+工商资本的“村企合一”模式等多种农业发展共赢经营模式。
14个县初步统计土地托管经营7103个,经营40万亩;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6165个,经营48万亩;土地入股经营11164个,经营2.84万亩;家庭农场经营7804个,经营95.14万亩;龙头企业经营55个,经营10.76万亩;合作社经营15755个,经营191.56万亩;种粮大户经营39922个,经营248.27万亩;统种分管经营466个,经营8.95万亩。
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启动实施“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行动。继续实施“普惠敞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争取国家农机补贴资金16.78亿元,比上年增加1.68亿元,补贴资金首次超过黑龙江。上半年支持购置各类农机具1.4万台。
启动全程机械化农机合作社装备建设行动,优先在率先示范县等17县,扶持建设全程机械化经营主体230个,累计扶持276个。
集成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在32个县落实保护性耕作300万亩,深松作业1400万亩。
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启动22项重大水利工程,落实资金93.43亿元,开工14项,完成投资40.87亿元;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落实资金75.04亿元,开工17项,完成投资34.37亿元;重点水利工程开工3项,落实投资42.52亿元,完成投资19.15亿元。
防汛抗旱扎实开展。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615万元,维修抗旱井4.72万眼,新打旱水源井1847眼。提前10天进入防汛工作状态,到6月30日全部完成213处江河堤防险工险段的整改加固。抓好34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万亩。支持旱改水70万亩。
渔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展水产养殖面积470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5.1万吨。开展8个示范区、18万亩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放流鱼苗100万尾、移植受精卵3.3亿粒。
建设现代畜牧业
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稳步推进。严格按照属地管理、由县到省、自下而上的工作程序逐级开展自我评估。组成9个无疫区自我评估专家组,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共整改软硬件建设问题372个。
大项目建设亮点纷呈。在建畜牧业大项目24个,总投资87.5亿元。开复工的16个,实际完成投资8.68亿元。其中,洮南雏鹰公司现已具备8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存栏生猪9万头;榆树正榆项目出栏肉鸡800多万只。正邦完成投资6.5亿元,建设猪舍47栋。
标准化养殖基地(小区)建设稳步推进。落实政策资金2835万元,扶持建设养殖基地8个,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04个。
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五种重大动物疫病做到应免尽免,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持续加大对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瘦肉精”专项治理。
加快推进园艺特产业
棚膜经济质量提升。新建和改造棚室3万亩,年底可完成5万亩任务。重点推广冬春季不加温可正常生产的日光温室,新建新技术日光温室265栋。大力推广芦笋、大樱桃、黄桃等高端果菜。在城市郊区积极发展各种类型采摘园,错季生产适于采摘的草莓、油桃、番茄等品种。吉林昌邑区、磐石市、长春双阳区、莲花山区、伊通县等一些园区还与温泉、垂钓、餐饮、旅游等结合,为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尝试。
食用菌产业逐步规范。重点扶持珲春神怡菌业等4户企业开展菌棒工厂化生产,主推“黑三、瀚元、玉木耳”等高产优质品种。扶持敦化秋梨沟黑木耳等14个标准化园区建设,在汪清县开展了长白山黑木耳生态循环示范区建设试点。积极推进食用菌品牌建设,完成了食用菌系列地理证明商标申请、区域划定、申报材料等相关准备工作。
“特产之乡”建设扎实推进。评定了黄松甸黑木耳、黑水西瓜、清河山葡萄等17个“特产之乡”。今年重点扶持了榆树泗河圆葱、洮南黑水西瓜5个“特产之乡”建设。“特产之乡”特色主导产业突出、市场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已经成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样板。下一步,将与国家提出的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成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小镇。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见,研究制定我省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20条的政策意见。
启动吉林省乡村旅游示范单位评价、乡村旅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地方标准,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示范点10个,培育最美休闲乡村20个。重点打造吉林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周边孟家村、安图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和靖宇县花园口镇仁义村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500万元,在17个县(市、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项目。启动了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政策,撬动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资金近40亿元。新建、续建、扩建投资3000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145个,预计投资127亿元。
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
围绕结构调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重点工作,开展米豆轮作、高产栽培技术、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等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开展集成攻关。
发布推介了2016年农业主导品种61个,主推技术22项。遴选农业科技示范户33505户,建立县级试验示范基地133个,乡级示范基地234个。创建了5个国家级、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安排科研经费7600万元支持现代农业项目88个。
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建立资源交换与共享机制。深化品种审定制度改革,重新组建了审定专家库,修订了审定标准,调整了实验点布局,完善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起草了《吉林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意见》。争取洮南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品种区域试验站等国家支持项目,争取国家现代种业基金投入3000万元入股吉东种业。种业“事企脱钩”改革已按时限完成。
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创新地开展了国外培训和省外培训。目前,赴日本学习的第一个班次共16名新型经营主体(青年农场主)培训考察已结束完成,收到积极效果。从6月中旬开始,组成10个班次,每班20人,培训时间5天,分别赴陕西、山东、北京、辽宁、江苏等10个农业部认定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对于省内培训,重新遴选建立师资库,开发了教育服务平台和“吉林省农业科技服务”微信服务平台,调整了课程设置,制定了新的培训大纲,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
“吉林大米”已成我省农产品的白金名片。明确吉林大米高端品牌定位,主推东部火山岩、中部黑土有机、西部弱碱大料三大系列,梅河小町、舒兰稻花香、万昌长粒香、查干湖圆粒香四类品种。
探索吉林大米产业联盟发展模式,通过组织省际产销对接、加大商超直营店建设、与大型企业合作、完善电商系统等措施,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省内省外互联、直营分销互补的吉林大米销售网络。云南省为吉林大米进滇每吨补贴60元,成功入驻北京易初莲花等4个商超系统200家超市、上海吉买盛和农工商等连锁商超779家、杭州物美商超42家超市,累计开设直营店1265家,上半年新增167家。开设网店161个,淘宝中国—吉林大米馆销售大米26.2万件。先后组织70多户企业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宁波等20多个重点城市举办62场推介会。
“长白山人参”,最具吉林特色的代表品牌。支持“长白山人参”品牌特许运营商,经营店面和产品包装进行了统一设计,建立了品牌产品专卖和连锁营销模式。
培育龙头企业,已经评定了29户企业的95种产品为“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益盛汉参化妆品有限公司开发的奢莲系列化妆产品,去年上市以来备受欢迎,今年到目前为止实现销售回款1.9亿元。
加强基础服务,建立了6个长白山人参良种繁育基地,28个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原料生产示范基地,10个非林地种参示范基地;建立国家级人参标准1个,地方标准42个;在15个省级人参良种繁育基地和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原料基地开展了物联网建设;建立了以抚松参王植保公司为核心的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以联盟成员为对象,由专家提供全套的生产技术和投入品报务,通过联盟与广东参茸协会、上海神象、深圳布吉农产品销售中心负责人签订了产销合作协议,推动产销对接,引导优质优价。
突出宣传推介,在央视1套、13套、4套、首都机场T2候机楼显要位置、值机大厅LED电子屏、龙嘉机场跨街桥等开展“长白山人参”品牌公益宣传。与凤凰吉林、《中国人参》杂志社联合主办“2016大学生情系‘长白山人参’传媒作品大赛”;在集安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长白山人参”美食大赛。全国109家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宣传报导。深度谋划“长白山人参”品牌推广策略,与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合作,谋划品牌推广方案。
杂粮杂豆成为吉林省农产品打出的最新的一张牌。通过构建品牌发展体系,以“吉林杂粮杂豆”为背书,以白城绿豆、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等区域公用品牌为统一品名,以“北显”、“洮河绿野”等商标为主力产品品牌,打造吉林杂粮杂豆品牌。
建立吉林省杂粮杂豆品牌目录制度,梳理全省杂粮杂豆品牌资源,通过建目录,确立品牌建设梯队,圈定可予以重点扶持的品牌。持续深入开展“引导农民闯市场、帮助企业创品牌”宣传培训活动,培养一批现代农业品牌建设队伍。
创新品牌宣传推广,打造吉林杂粮杂豆整体品牌形象,构筑互联网传播矩阵,建立网络自媒体(微信、微博等),实现全网、全屏传播。
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
抓智慧农业。加快推进物联网建设,今年新增应用示范点51个。已经初步具备为省农委各个业务处室、直属单位提供玉米、水稻、设施蔬菜等作物长势情况视频监控、温湿度等13项数据信息。采集点信息已定期提供给12316“三农”热线专家,为指导农民生产提供依据。
抓平台建设。整合12316“三农”服务热线语音平台、短信平台、媒体平台和远程视频平台,实现运营商全方位接入。建成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水利、气象等系统共享。
抓电子商务。我省作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省,试点县达到7个。与省委组织部、省商务厅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已经新建开犁电商网店1300家,到年底前争取完成3000家,覆盖面达60%,力争明年实现全覆盖。与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合作,建设大米、人参、杂粮杂豆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半年,开犁电商平台销售化肥1.5万吨;销售农产品23944单,成交额303万元;淘宝京东吉林馆农产品销售额达1.94亿元。
抓农业大数据。建设农业云数据中心和资源数据库,搭建包括长势监控、灾害预警、产量预估、土地确权等十项业务应用系统在内的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协调林业、水利、国土、气象等涉农部门提出吉林一号卫星应用需求,并于5月27日由李国强主任代表农业农村领域各部门与长光卫星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推进气象现代化
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完成了43个水汽垂直监测系统、4套微波辐射计、20个梯度测风塔、6部天气雷达、53个称重式雨量计、20个激光雨滴谱仪、16部闪电定位仪建设,建设了1425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建设了12个酸雨观测站、22个农气基本观测站(含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5个站有物侯观测)、28个农气一般观测站、28个农田实景观测站、53套农田小气候仪、107个自动土壤水分站、34个地下水位观测站、53个冻土观测站、55个积雪观测站、45个桃花水观测站、18个林下可燃物观测站、5套森林火险自动化观测系统。
预报预警综合平台建设。组织编制了“省市县三级监测预报业务平台”建设方案,完成方案专家论证,等待招标后进行开发建设。依托项目支持开展了新一代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开展了流域气象预报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建立了流域信息共享业务流程和规范,实现了流域气象信息共享。
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按照“六有”标准,在各乡镇推进气象服务站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气象工作站747个,在公主岭、榆树、蛟河建成了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示范县。进一步完善了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系统。
精细化农业与生态气象预报预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已建立了包含短临、短期、中期、延伸期、月季年气候预测的无缝隙的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供间隔3小时的格点预报指导产品。
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新建和改建300个人工影响天气地面标准化作业站,其中,中西部粮食主区作业站乡镇覆盖率已达50%。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装备已达50%。新型智能化火箭221套于4月底已全部到位。无线通信指挥传输系统已完成50个站的建设。长春区域飞机作业保障基地工程正在进行内部整修和其它辅助设施建设。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即将过去的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下,吉林省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随着新一年的到来,我们必将迈出新步伐,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