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力推地下管廊建设的三笔精明账

31.07.2015  18:10

  “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  7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是我国城市发展多年以来的陈疾。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频发,地下管线老化、内涝严重、马路拉链、污水垃圾处理不到位等“地下”问题已然成为城市功能短板。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李克强总理还指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既是拉动有效投资的着力点,又可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力推地下管廊建设是为“逢大雨必涝”的城市通病开的良方,更是总理为“稳增长、积累国民财富”精心算的账。

  有关部门测算认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牵涉社会资本投入,带来的公共产品和基础建设投资不可小觑。如果每年能建8000公里的管廊,每公里1.2亿元,就是1万亿投资。如果加上拉动的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投入,拉动经济的作用更明显。利用综合管廊建设拉动投资、增加GDP,这可谓第一笔账。

  GDP增长了,国民财富是否随之自然增长?其实不然。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仅着眼于GDP增长,也要着眼于国民财富的积累。李克强总理指出:“过去,因为体制分割,许多城市的路面常常是‘你挖了我填,你填好我再挖’,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粗放式、“拆旧建新”的建设模式曾为增加投资创GDP“增砖添瓦”,却也极大地浪费了国民财富。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一新模式,把各种地下设施都引入管廊,可以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李克强总理强调。改善“地下管廊工程”,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让其功能充分发挥,既能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浪费,从而有利于积累国民财富,这可谓第二笔账。

  在深谋远虑中,李克强总理还有一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账。今年以来,已有41座城镇遭受内涝。北京、武汉、南京等地都没能幸免,市民颇有抱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既可保障民众生活质量,让民众产生“获得感”;也可以大大节约排污供水的成本,降低民众生活成本。建设项目既着眼于当前,也为子孙后代造福,这可谓第三笔账。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