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医生两次捐造血干细胞 只为救重庆29岁民警

20.02.2016  09:50

创造我省捐造血干细胞纪录的张连河 新文化记者 卢红 摄

张连河是梅河口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他曾连续6年无偿献血,并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2016年1月11日,经过两次采集,48岁的张连河成功捐献400毫升造血干细胞,给重庆一名29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他也成为我省年龄最大、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多的捐献者,同时也是我省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务工作者。

2月17日,中华骨髓库传来好消息,受捐者于某的身体正在恢复期。

瞒着父母夫妻赴长捐献

张连河的妻子崔秀华是一名护士,也是一名义务献血者。3年前,张连河在义务献血时,通过红十字会的宣传,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便主动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2015年8月的一天,张连河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称其血液与重庆一名29岁的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希望他能捐献骨髓。

“当消息传来的时候,我没想太多,我是名医生,救死扶伤就是我的职责。”张连河说,但为了避免家里老人担心,他只悄悄地将事情告诉了妻子。经过20多个大项50余项指标的体检后,最终确认张连河完全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要求。

1月6日,夫妇俩向单位请假后,跟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省吉大一院做捐献前的准备工作。

生日愿望 救活受捐者

要想达到捐助造血干细胞的量,还要不影响捐献者自身的造血功能,张连河需要连续5天肌肉注射细胞动员剂。“每天上午一针,下午一针,之后还要打4到6瓶液体。”张连河说,注射完动员剂后,整个人就跟重感冒一样,浑身乏力、酸痛,难受的整日吃不下饭,晚上睡觉都要靠吃止痛药才行。每天早上都要抽一次血进行化验,检查各项指标。

1月10日是张连河的生日,根据连续5天的血液化验情况,11日是他体内骨髓干细胞分泌的最高峰,也是最佳的捐献时间。10日晚,他和妻子在医院旁边的一家小饭馆里简单地庆了生。“我俩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救活受捐者年轻的生命。”崔秀华说。

捐献200毫升不够 再来

1月11日早8点,张连河走入采集室抽取血样,经过4个多小时的分离采集,医生成功从他的体内提取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紧急送往机场,因为在数千公里外的重庆,一位生命濒危的年轻患者正在等待救命。

当晚7点多,张连河的造血干细胞成功输入受捐者体内,由于受捐者身高1.83米,体重90余公斤,张连河捐献的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明显不足,为了救活受捐者年轻的生命,张连河不得不拖着虚弱的身体再次捐献。

梅河口市红十字会秘书长许志介绍,通常情况下志愿者捐献200毫升干细胞就能救活一名白血病患者,但这次由于受捐者体格大,而张连河仅1.65米、体重70公斤,加之他年龄偏大,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不足。当晚,医生紧急给张连河注射了动员剂,以便第二天再次采集。

受捐者是名优秀警察

1月12日上午,连夜从重庆赶来的医生稍来了家属的感谢信。“这之前我只知道受捐者是名29岁的小伙子,直到看了家属的感谢信,才知道患者是名非常优秀的警察。”张连河说。

由于受捐者于先生经过超大剂量的化疗,不能正常生活,无法书写,感谢信是其老父亲代笔。老人在信中表示,儿子出生在 吉林 市,2010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考入重庆市公安局,入职5年5次获得个人嘉奖和年度考评优秀,正当组织拟委以重任的时候,小伙子却病倒了。2015年8月26日被重庆第一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只有做异体干细胞移植才能挽救年轻的生命。

当天中午,重庆第一医院的医生带着张连河再次捐献的200毫升造血干细胞乘机返回了重庆,张连河在医院短暂地休息后,也返回了梅河口市。

捐献第二天就重返岗位

许志介绍,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最佳年龄为18~55岁的健康者,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检测资金,登记年龄以不超过45岁为宜。当天与张连河一起捐献骨髓干细胞的还有一位来自汪清县的女士郭丽,她与郑州一位29岁小伙子配型成功,献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

目前我省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约5万多人,张连河、郭丽是我省第55例、56例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的志愿者。

梅河口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于雷说,捐献造血干细胞虽然不会对身体产生大的副作用,但捐献后一定要静养一段日子,特别是张连河捐献量如此之大,更应该静养一个月以上才行,可他从 长春 回来的第二天,就到医院上班了。当天晚上,张连河又成功抢救一位83岁心梗患者。

 新文化记者 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