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者解读:振兴东北要在“一带一路”中找到新支点

31.05.2016  00:48

  这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调研,关心当地民生,为东北发展指路把关。如习总书记所说,新常态下东北如何焕发青春活力,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要实现东北振兴,应该意识到东北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技术门类。铁路密度居全国前列,拥有密集的空港、海港,水利、电力、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有较强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实力,也有坚实的现代农业优势。但是要实现振兴,不仅要考虑国内区位,更应立足于国际市场,把发展的眼观看远些,看开些。

  东北地处东北亚腹地,是连接亚欧的重要通道,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载体,只有发挥好其独特的国内、国际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瞄准俄罗斯、蒙古以及中亚、东欧市场,筹划港口、矿山的运输、起重机械等这些成套项目,准确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能在发展中“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在“一带一路”这个大战略中找到振兴的新支点。

  具体而言,如何利用好“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实现东北振兴,海外学者也纷纷建言献策,本文选取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李氏基金会讲座教授、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尹伟文,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研究助理黄靖的一篇解读文章,以飨读者。

  东北地区优势与劣势的再认识

  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东北三省的周边环境确实较为恶劣。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停滞不前,已经由俄罗斯的战略资源沦为战略包袱。靠近东北的另外两个国家——朝鲜和蒙古,经济发展水平更加低下。发达国家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东北的联系并不密切。至于日本,靠近日本海一侧的各县也面临着人口流失严重、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

  然而,只看到地缘因素对东北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仅片面,而且会成为踌躇不前的心理慰籍。事实上,东北的周边环境近年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利。普京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东进”战略,着手开发远东地区。更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是,由于全球气候暖化导致北极冰川融化,尽管在穿越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黄金水道”中险阻犹存,但成为现实并不遥远。此外,北冰洋底下储存了占全球总量17%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其开发潜力之大堪称“第二个中东”。西伯利亚、朝鲜和北极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极航道的开辟,都需要进行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东北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发挥其在大型工程设计、建筑施工、大型机械制造、工程建设以及营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自身经济发展找到新的支撑。

  东北常常被人提及的另一个劣势是人口危机,然而,跟周边环境因素一样,东北在人口因素方面的劣势也不算突出。其实跟中部地区相比,东北人口流失问题不算严重,人口流失与经济增长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两个经济大省——陕西(98.6万)和山东(98万)的净流出人口也要略高于吉林,但同年这两个省份的GDP总量和增长率均超过了后者。尽管东北三省的总和生育率确实处于全国垫底水平,但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也没有明显高于全国的8.9%(辽宁为10.3%,吉林为8.4%,黑龙江为8.3%)。如果关注人口的教育水准与素质,东北地区甚至有着一定的优势。作为工业基地,东北有雄厚的技术工人储备与培训资源。此外,由于东北有着对外交流的历史传统,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有利于进行对外投资、贸易。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70多万朝鲜族,并实行了朝汉双语教育;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懂俄语、日语的人也较多。这些都为“一路一带”战略下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是不可多得的“软实力”。

  准确理解与实施“一带一路”要旨,促进东北经济发展

  从根本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发展计划,其目的是要通过大力推动基础建设来拉动实体经济——制造、运输、电讯、商贸、服务——在市场经济机制下的快速发展,其主体参与者是以盈利为目的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而“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性和最终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利润与回报。因此,“一带一路”的发展与建设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进行。从这个意义上看,东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法治的前提下,改变各级政府的行为与职能,建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管理模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确保各企业与经济实体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依法办事,遵循合同,杜绝腐败。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东北各级政府除了为各营运企业和经济团体提供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行政服务之外,更要积极地为社会全方位发展提供“公共物品”。随着“一带一路”发展计划的实施,必然需要对相关国家的情况进行大量的研究以及大批了解其语言文化和一线情况的人才。然而,教育、培训和基础学科的研究属于全社会的公共物品,企业因为不能“垄断”其回报而疏于在这些方面进行投入,而这正是政府大有所为之地。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挑战,是相关各国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结构性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高昂。联结东北地区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朝鲜等国,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才刚刚起步,这使得签订的合同以及有关投资者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切实保障,各类纠纷不断并难以解决。这大大增加了中国企业参与对外投资的风险和交易成本,直接打击了中国企业、特别是私人企业的积极性。一旦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能得以发挥,对外投资的大项目可能又会滋生寻租性腐败行为,而且由于涉外,解决起来更加棘手。这更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管理治理功能,有所作为。在合同签订前,政府要协助相关企业了解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和投资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法律法规,尽力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潜在危害,规避风险;在合同签订后,特别是在发生纠纷时,政府要及时通过政府间的渠道积极磋商交涉,向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敦促双方严格遵照合同依法办事,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除了双边的交流、磋商机制,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参与涉及东北发展的国际组织、政府间多边组织和国际会议,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加强多边协调。例如,中国政府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亚洲国家一起,于2013年成为了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便是非常有远见的举措。尽管观察员没有决定权,但却可以参加所有会议,从而掌握有关北极和西伯利亚开发的信息和动向,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市场动态和最新商机。

  “一带一路”发展计划为振兴东北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契机,而东北自身和周边的一些因素也为东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利用好“一带一路”这一抓手、充分发挥东北的优势,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住“一带一路”的市场经济本质,大力推动东北市场经济导向的各项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改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有所作为。只有这样,“一带一路”才能真正成为东北改革、转型和腾飞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