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领衔4月热门话题
中青舆情监测室提供
4月,国企领域哪些话题最受舆论关注?4月初,国企营收情况出炉,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国有企业利润下降,利润总额被指“成色不足”。
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舆情达到一个峰值。紧接着,25个省份公开了地方国企限薪方案,部分高管收入腰斩,再度引发公众热议。
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尴尬局面。此次《意见》的发布立即在经济领域引发广泛热议。近一个月来,中青舆情监测室共监测到“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相关信息47621条,足以说明其热度。
对2000条网民言论的抽样分析显示,32.5%人认为现行体制阻碍了东北振兴。
有20.2%的网友认为东北地区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12.5%认为转变发展观念是重中之重;16.8%认为要加强提高东北地区的社会效率。
也有人注意到东北地区人才回流的问题,提出“应加强吸引人才回流的”占7.5%。
媒体对振兴东北经济更多从建设性角度发表言论。
新华社刊发评论文章《振兴东北就像“辽沈战役” 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指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好比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发表《大东北的振兴要靠全面深化改革》的文章,认为目前振兴东北的动作还是不够利索,不够到位。问题在增速之下被忽视,错过了极其宝贵的改革窗口。
经济日报刊发评论文章《新一轮东北振兴处于“滚石上山”关键阶段》指出,当前新一轮东北振兴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知难而上,坚定不移地将这项国家战略推向新高度。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创新驱动。
京华时报刊发评论文章《振兴东北关键在革除体制机制之弊》,认为振兴东北不能只靠中央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放、发展民营经济和新产业等硬件建设,关键还要看能否强化软环境建设,革除体制机制之弊。
中华工商时报刊发评论文章《东北振兴寄望民营经济发力》,认为(如果)忽视了民营经济在东北振兴中的作用,市场经济活跃程度不足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东北的发展问题难以药到病除。而如何吸引民营经济,重庆经验或可供东三省借鉴。
专家观点则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体制机制改革上。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表示,东北地区结构转型尽管喊了很多年,但目前仍以重化工业、大型国企为主,近年来重化工业、能源产业下行明显,经济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大。
因此东北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通过市场化推动,加快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和新兴产业。
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蓉的观点是,转变体制机制其实就是一个杠杆效应。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意识,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此次关于民营企业的说法更加清晰明确。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并不充分,未来需要释放改革红利为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财税专家张连起认为,改善产业结构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淘汰传统产业,也不是单纯发展新兴产业,而是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同时培育扩大新动能,通过政策最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自我造血。
还有学者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区域专家徐逢贤表示,东北当前需要留住人才,通过人才培养,将一些新的产业发展起来。(记者 骆沙)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