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经济升级版须重质量强国

01.12.2014  13:29

原标题:打造经济升级版须重质量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质量摆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指出,提升质量是中国发展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关系民生福祉,关乎国家形象。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走质量强国、“效益兴邦”之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指明了方向,也是新时期质量工作明确具体的行动纲领。

准确把握质量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围绕质量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质量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变化,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突出。
  全球经济新形势对我国质量发展提出新挑战。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对我国产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然沉重,世界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仍然疲软,发达国家致力于制定新的国际贸易规则,纷纷以健康、安全和环保为由,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打“质量战”、限制进口,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许多国家还变相建立贸易技术壁垒,如认证检测壁垒以及各种“绿色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劳动壁垒”等等。我国出口商品因质量问题长期处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通报召回的首位,倒逼我们必须从“数量、价格优势”向“质量、效益优势”转换,推动出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支撑我国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培育,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我们下决心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把质量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这为我国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国质量发展存在巨大潜力。质量发展不是短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长跑。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这些差距也正是质量发展的潜力。改革创新是潜力最好的“挖掘机”,我们理应通过改革创新解决质量发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转化为现实成就,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深刻认识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质量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只有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才能使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持续健康地发展。
  提升质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时期,政府往往都会把质量振兴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来实施。德国实施的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质量政策,日本提出的“质量救国”战略,美国出台的《质量振兴法案》,韩国提出的“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都是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实施的。发达国家普遍将标准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工业化国家的测量活动对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贡献达4%~6%,认证认可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世界语”“通行证”。
  提升质量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国经济正处于深层矛盾凸显和“三期叠加”的阶段。面对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等压力,我们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好提升质量这把“金钥匙”,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提升质量正在成为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质量无处不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发生的“毒胶囊”“过期肉”“雾霾天”及“豆腐渣工程”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2013年全国消费者的投诉中,54.4%是质量问题。现阶段我们在一些产品和服务质量上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特别是不少产品还存在着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提升质量来促进产品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有质量。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应盯住质量工作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深处着力,定向施策,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创新,在“激活力、补短板、促改革、强基础”上下功夫,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打造中国升级版。
  “激活力”,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强化放管结合,是本届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一招。产品闯市场不能光拼价格,更主要的是要以质取胜。深挖改革潜力,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最大限度地释放质检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依法依规为企业发展“松绑”,让企业在市场搏击中强筋健骨,不断提升质量竞争力。
  “补短板”,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质量是“”出来的,也是“”出来的。从“以事前审批为主”转到“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实行“宽进严管”,这是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的重大转变。在质量安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总体上仍是我们各级政府工作的“短板”。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才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才能促进企业专注于提升质量。我们应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改革政府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从对市场主体的监管转变为对监管者的监管,拿出“权力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理出“责任清单”,“法定责任必须为”,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加快完善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建立质量统计分析和信息披露机制,定期进行质量状况分析。严厉打击质量违法和进出口逃避监管行为,严肃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集中整治问题多发、事故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地区,特别是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惩处,绝不手软。
  “促改革”,增强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改革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建设质量强国最根本的动力是改革。我们要按照“主动作为、舍得放权、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的要求,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尽快建立质监分级管理后质监工作新秩序。全面取消一般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检验,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合作,探索试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研究提出区域性检验检疫一体化建设方案。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制定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打造自己的检验检测航母,抢占和掌握检验检测市场的话语权。探索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逐步改为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变事前备案为事后监督。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改革红利”转化为“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民生新福祉”。
  “添后劲”,提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为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标准是技术法规,是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有力抓手,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手臂。改革完善强制性标准管理,建立统一、权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内外销产品标准水平统一。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安全的技术基础。加快完善国家计量基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积极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是国家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建立实施新能源、碳减排、信息安全、现代服务业等新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加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究、通报、应对和反制力度,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借助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倒逼作用,促进我国企业按照更高的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通过我们的努力,进一步夯实质量发展基础,筑牢质量发展大堤。
  (作者单位:国家质检总局)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