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成世界最大地灾立体防治体系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建成世界最大地质灾害立体防治体系,为亿万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撑起了保护伞。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发生地灾64521起,造成2008人死亡失踪,13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3.4亿元。地灾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年平均400人左右,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减少64%。全国共成功预报地灾6561起,避免人员伤亡31.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7.4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加99%、67%和178%。
我国是世界上地灾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国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88525处,其中崩塌67478处、滑坡148214处、泥石流31687处、其他地质灾害合计41146处,共威胁1891万人和4431亿元财产的安全。
长期以来,国土资源部将人民群众安危放在首位,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形成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模式,并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在全面完成全国山地丘陵区地灾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1080个县(市、区)的1∶5万详细调查和15833处隐患的勘查,形成了全国地灾调查评价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全国31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1880个县(市、区)开展了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除在三峡库区等地灾重点防治区建立专业监测站(点)近3000个、建设完善国家级地灾监测预警研究示范基地15处外,还在全国聘有29万多名群测群防员,实现了地灾隐患点全覆盖。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10亿元、27个省(区、市)累计投入500多亿元,完成4000多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有效保护了100多万人的生命安全。全国建立了31个省级、161个市级、990个县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了31个省级、171个市级、420个县级应急技术指导机构。组建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队伍和武警黄金部队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圆满完成四川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陕西山阳滑坡、深圳光明新区滑坡等重大应急任务50多起,有效避免了二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在四大体系建设中,国土资源部充分重视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应用,科技防灾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鲜明特色。一进入汛期,国土资源部即与中央气象部门联手,利用卫星数据进行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预报,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也分别与当地气象部门联合进行当地地质灾害易发区预报。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在进行预报的同时,利用短信等将预报结果通知到地质灾害易发点的老百姓,群测群防员则深入现场调查灾情、检查人员撤离等。调查中,地勘单位等专业队伍利用无人机进行灾情调查并现场出图,为防灾减灾赢得了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