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抚今 重温抗战精神

10.07.2015  22:53

1170幅照片,总有一幅让你驻足沉思。2834件文物,总有一件让你触景生情。在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勇的战士和不屈的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征程中所形成的抗战精神仍熠熠生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纪实之一】

  1170幅照片,总有一幅让你驻足沉思。

  2834件文物,总有一件让你触景生情。

  在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勇的战士和不屈的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征程中所形成的抗战精神仍熠熠生辉。

7月8日下午,观众在观展。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摄

  自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新布展的“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向公众开放以来,观展者络绎不绝。他们在此回忆苦难,缅怀先烈,重温抗战精神。

  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走进展厅不久,就能听到有人在一字一句吟诵抗日英雄赵一曼给孩子的遗书,情深意切,直抵人心。

  一张赵一曼赴东北抗日前线之前与儿子的合影悬挂在展柜里,格外引人注目。“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工作。赵一曼深知此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但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赵一曼毅然决然地抛下了还在襁褓中的幼子,奔赴东北抗日前线。临行前,母子二人留下了这张仅存的合影。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黑龙江省珠河县英勇就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中国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开始了一场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他们联合起来,浴血奋战,共御外侮。

  在南苑战斗中殉国的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的照片紧挨着悬挂在墙壁上。“军人战死沙场乃是本分。”赵登禹有言。“战死者荣,偷生者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29军个别将领在战与和之间徘徊不定时,佟麟阁坚决表态。

  川军战士王建堂在赴战场前收到父亲赠予的一面“”字旗,旗帜中间白底黑字写着一个“”字,字的右边写道:“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字的左边还表达了自己因年龄大而无法上沙场的遗憾,希望儿子“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实景展示中国军民英雄气概

  “七七事变”半景画可谓抗战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两分半钟的时间,通过油画、塑形、声光电与解说相结合,再现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基本经过,让观展者如身临其境。画面中,宛平城硝烟弥漫,中国将士正与日军殊死搏斗。

  “砰!砰!”一阵轰炸声不绝于耳。不远处,一处八路军伏击日军的实景展示生动逼真。骁勇的八路军战士荷枪实弹在山顶上设伏,把山沟里的日军打得七零八落,无处遁逃。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平型关地区设伏,击毙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这是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军民中的威望。

  在观展中,一处冀中地道战的实景展示也让很多观展者驻足。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使得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

  1945年1月,美军观察组成员杜伦上尉到冀中根据地考察,不料他的行踪被日军侦察到了,日军包围了杜伦所在的边关村,杜伦被立刻转移至地道。部队和民兵边打边退,掩护着群众也先后转移到地道,冀中军区第9分区司令员魏洪亮的妻子抱着8个月大的孩子也进了地道。为不暴露位置,保护杜伦,这位母亲用乳房紧紧地堵住哇哇啼哭的孩子的嘴,孩子的哭声停止,直至窒息而亡。

  《论持久战》与军民必胜信念

  展厅橱窗里摆放着中外各种版本的《论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抗战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规律。

  在国民党统治区,《论持久战》也被印刷发行。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论持久战》不仅指导了敌后抗战,也指导了整个中国抗日战争,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胜信念。

  抱着“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军民面对日军的疯狂屠杀、残酷“扫荡”、“三光”作战时,仍无所畏惧,顽强抵抗,血战到底。展览展出了一把河北农民自制的土枪,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成为石家庄市灵寿县小韩楼村村民保卫家园的武器。

  邓玉芬,密云县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先后将三个儿子送到游击队,让丈夫和两个儿子参加地方抗日武装,丈夫和五个儿子为抗战献出生命,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八路军干部战士和受伤病员。这位“英雄母亲”的雕像就陈列在抗战纪念馆内,接受观展者的礼敬。

  中国抗战终于取得胜利,数百万将士为此捐躯,洒尽最后一滴热血。抗战纪念馆开辟了抗战英烈环廊,选取一部分代表镌刻在英烈墙与名录碑上。观展者可以在此寄托对英烈的敬仰与哀思,传承他们用鲜血铸就的抗战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编辑:张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