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精造”时代

16.03.2017  09:02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变“吉林制造”为“吉林精造”,通过改进生产流程、提高行业标准、打造高端产业链、提高技术人员待遇等方法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宋治平代表

本报特派记者 王子阳 何琳娣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变‘吉林制造’为‘吉林精造’,通过改进生产流程、提高行业标准、打造高端产业链、提高技术人员待遇等方法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宋治平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呼吁,吉林企业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追求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打造高端产业链。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专注专业的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精雕细琢的精神,就是持久坚韧的精神。“说到这种精神,人们总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前两年我去瑞士考察的时候,看到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很受震撼和启发。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宋治平深有感触地说。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制造大国,但为什么国货给大家总是廉价品和劣质品的感觉?为什么国外一个名牌包的价格,是咱们国产包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要想向中高端产业链迈进,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宋治平说:“去年,我们企业去掉了20%产能,虽然经历了‘阵痛’,但实现了对产品质量的良好把控,把产品做好、做精、做细、做出了品牌。

宋治平认为,东北资源丰富固然是优势,但也让我们形成了对资源型粗加工产业的发展路径依赖,产品以“”字号、“”字号居多。“工匠精神在这里指明了我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向精细加工产业链拓展,比如近年来在人参、大米等特色资源的精深加工方面,我省就已初见成效。

宋治平建议,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应从职业教育抓起,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毋庸讳言,与德日瑞等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差距仍然较大,办学相对规模仍显不足,层次结构不够健全。“我国千军万马挤大学‘独木桥’的现状要尽快改观,应大力发展专门专科的职业教育,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深深扎根。

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工人通过技能提升获取的薪酬待遇无法得到有效体现。这就需要企业和社会给予技术人才更多成长通道与成长空间。”宋治平看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是现代制造业的引擎,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合理开发人才资源,增强人才实力,激发人才活力,使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制造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企业培育工匠精神的目的就是动员全体员工凝聚信心、群策群力,让员工牢固树立‘严谨求实、专业敬业、精准高效’的工作理念。”宋治平表示,自己作为民营企业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担当,打造工匠人才队伍,为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不懈努力。

在生活上有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工作上有开拓进取的锐气,在事业上有不畏艰险的勇气,在自身价值上有顽强拼搏的志气,这就是工匠精神、企业之魂。”宋治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