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

05.05.2015  16:23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夯实生态文明的基石,保护好环境,才能解决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的资源要素问题,以循环经济的驱动力打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

  ——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谈之三

  

  去年下半年开始,通用汽车、IBM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油籽、玉米和小麦加工企业之一的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等知名跨国公司,开始将他们原先设立于中国上海的业务总部向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尽管这一趋势只是初露苗头,但这些外企明确表示,中国国内严峻的空气污染是迁离行为的重要原因。中国欧盟商会则指出,旗下有8家会员企业表示由于空气污染问题,难以说服优秀的国外员工前往中国工作。

 

  这一系列事例至少从一个方面证明,环境污染正在或者说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对生产力发展造成了损害。

 

  因为资本短缺,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以廉价的生产要素,即土地、资源、劳动力等为筹码吸引外资,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尽管这种“以市场换资本”的方式让外企纷至沓来,驱动了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也让国人遭受耕地锐减、空气污染、资源枯竭之痛。长此以往,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在全球化市场中会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

 

  从国内的形势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形成制约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一方面,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大量落后的、不合理的、非“绿色”的产能,在一个低端而饱和的状态下苦苦支撑,不但严重浪费社会资源,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障碍。

 

  另一方面,社会行为的“生态向度”严重缺失,正在重复以往西方消费主义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以及“先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据统计,国内每年因生产1000万箱一次性木筷,会失去500万立方米木材,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又比如,现在国人非常流行吃虫草,虫草价格不断走高且供不应求,而每挖1条虫草,就得掘地8~12厘米深,刨出约30立方厘米土壤,留下坑洞,高原草甸因此伤痕累累。非“绿色”的消费模式,逐渐成为社会痼疾,反过来又会作用于生产,使得畸形的生产模式难以纠正。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夯实生态文明的基石,保护好环境,才能解决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的资源要素问题,以循环经济的驱动力打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同时,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倒逼和助推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产品”的概念,正是对更加清洁和优质的生产力提出了期望。

 

  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有论述,生产要可持续进行,自然是其永远的基石,自然法则永远制约着生产的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只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才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所以,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曹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