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五周年述评之五

09.01.2019  10:12

  湖南郴州西河水生态风光带。李文摄(人民视觉)

   督察在加强

  70%

  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列入地方整改方案的2147个问题,近70%已解决

  蓝天在增多

  79.3%

  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

  河湖在变清

  99%

  截至2018年12月,31个省份饮用水水源地的6251个环境违法问题,99%已整改

   绿色在拓展

  22%

  年均新增造林9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22%以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角,“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为一场重要战役。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盯问题攻坚

  推出多项前所未有的污染防治举措,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顺利开展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系统全面的擘画部署。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相继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被确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多项前所未有的改革攻坚举措连续推出。

  如今,环境监测数据日益准确,为防污治污提供了科学依据。出门锻炼前,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退休居民林淑明时常会打开手机里的空气质量APP,各个监测点位的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指数一目了然。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大气、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至国家,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有了保障。

  如今,环境监察执法机制逐渐完善,破除了违法排污企业的“地方保护伞”。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察,已经走向常态化,正在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部抽调全国环境监察骨干力量异地执法,统一调度指挥,开展精细排查,及时交办问题,大量“散乱污”企业被关停整治。同时,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推行。

  如今,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有序进行,对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管理日益严格。2017年5月,北京市、河北省等11个省级环保部门和邢台市、淄博市等6个市级环保部门,率先试点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发证近4万张。

  如今,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将洋垃圾坚决挡在了国门之外。禁止洋垃圾入境,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之一”。截至2018年11月15日,2018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减少52.8%。

  深化改革,既有当下“”的举措,又有长久“”的设计。2018年4月16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组建生态环境部,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实现了所有者和监管者分开,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要求。”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

   落实治理责任

  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宁夏永宁县三里屯小区,打开窗户,新鲜空气扑面而来。2018年11月14日,附近排放臭气的泰瑞制药公司终于开始拆除车间生产设备。中央环保督察紧盯不放,困扰周边居民10多年的恶臭问题,终于解决。

  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2015年7月,中央深改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中央环保督察用不到两年时间,对全国31个省(区、市)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一次全覆盖式的督察。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20个省(区)开展“回头看”。截至目前,第一轮督察列入地方整改方案的2147个问题,已有近70%得到解决。2019年,新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马不停蹄地启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改革实招硬招紧锣密鼓推行,旨在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落到实处。全国已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各地湖泊也将陆续迎来湖长。江苏省泗阳县张家圩镇树强村十斗中沟,这里过去是臭水塘,河长上岗后,水质变了样。2018年,水产养殖户张扬将藕虾套养面积扩大到了1000来亩。

  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问责,一追到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立下铁规: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针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中办国办发出通报,包括甘肃省3名副省级官员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

  呵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显著增强。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挥棒”,加大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不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展开……“生态环境就是民生!我们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模式。”浙江省海盐县委书记陈玲芳说。

   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护航美丽中国建设

  2018年12月27日,备受关注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二审宣判:常隆公司等3家污染企业承担侵权责任,就其污染行为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2015年施行,环境公益诉讼由此破冰。除了新环保法,近年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十几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完成制定修订。以往较软的法规及执法,变得“像钢铁一样硬”。

  5年来,生态保护红线一一划定。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都划出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了“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5年来,国家公园体制稳步建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并主持审议通过了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5年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多规合一”省域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始编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拿掉GDP考核“紧箍”……

  改革攻坚举措接连落地生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蹄疾步稳。生态产品给人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实在在地增强了。

  我们头顶的蓝天在增多。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

  我们身边的河湖在变清。截至2018年12月,31个省(区、市)饮用水水源地的6251个环境违法问题中,99%已经完成整改。

  我们周围的绿色在拓展。我国年均新增造林9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22%以上,占国土总面积41.7%的近60亿亩天然草原,得到更有效的呵护。“现在野生动物随处可见。”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青海牧民求扎说。

  奋进在绿色发展之路上的中国,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017年,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等3个来自中国的团队和个人,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2018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也荣获了这一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

  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指明方向。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神州大地定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定能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生生不息!(刘毅 孙秀艳 寇江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