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大事儿牵动民心——2014年吉林省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评选结果揭晓

31.03.2015  18:01

    由吉林省就业促进会主办的“2014年吉林省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征集评选活动于2015年1月底结束。经地方推荐和专家评议审核,最终评选出2014年吉林省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2014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就业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次评选出的吉林省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比较全面反映了2014年吉林省就业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创新做法,为新的一年做好吉林省就业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14 年吉林省就业十件大事  

   

      一、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保持就业工作平稳发展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4.02万人,完成年计划108%,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61万人,完成年计划117.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98万人,完成年计划119.6%。截至201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3.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低于年计划1.1个百分点。全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8.73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2.2%;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 612元。 

   二、围绕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开展促进就业创业8项试点  

  2014年,吉林省人社厅创新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集中开展了8项就业创业改革试点,即:继续扩大创业型城市试点,从政策和服务入手,完善鼓励支持创业的新机制;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建立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机制体制;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试点,建立劳务输出、输入带头人培训机制;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试点,研究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办法;大学生就业“政校企”联合体试点,研究建立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规范灵活就业人员管理服务试点,在街道和社区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管理服务的措施和办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研究制定适合吉林省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统一标准;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市场化机制试点,探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各类群体就业、规范就业管理的有效办法。试点涉及31个市县(市、区),经过各牵头处室、单位与试点市县共同努力,试点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建立基层平台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2014年,各地根据吉林省出台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经费保障操作办法》规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相关经费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或成立专门机构,按标准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基层平台工作经费,全省92%的市县都已拨付到位,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在基层顺利推进。 

   四、“三支一扶”招聘与编制管理相结合  

  从2014年起,“三支一扶”招聘计划与编制管理相结合,使用设岗基层事业单位本年度空编进行公开招聘,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并取得服务证书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直接在服务单位办理落编聘用手续,以稳定基层人才队伍,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五、推进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 

  为深入推动吉林新型城镇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工作体系,将积极就业政策延伸到农村,吉林省人社厅组织开展了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在推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进程中,选择人流、物流相对集中的结点乡镇(行政村)或企业密集的工业园区,以半小时为时限,方圆2公里为半径,建立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将城镇就业创业指导、用工信息发布、就业扶持政策等服务内容延伸到农村,让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公共就业服务,形成具有吉林农村地域特色的“半小时就业服务圈”。 

   六、探索创建“四位一体”劳务经纪工作模式  

  2014年,省就业服务局在长春市双阳区、舒兰市、安图县进行了“四位一体”劳务经纪工作模式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劳务经纪工作“四位一体”,即对劳务经纪人采取“挖掘培育、职业培训、鼓励扶持、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模式,目的是建立一批劳务经纪人队伍,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劳务经济市场化运作。 

   七、研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网络系统  

  按照国家要求,吉林省人才中心在全国率先研发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网络系统,首次提出了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该登记系统兼容人社统EP8表、人社部实名登记报送内容和吉林省所需相关信息,以实名登记为龙头,根据登记需求开展就业推荐、就业见习、就业创业指导等就业服务。该系统的开发使用,方便了基层登记统计录入,实现了全省统一、信息适时、内容全面、数据唯一。 

   八、拓宽公益性岗位出资渠道  

  针对就业专项资金压力较大的实际,吉林市、四平市、延吉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地采取由政府单独拨付资金、就业专项资金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部门出资等多种形式,拓宽公益性岗位出资渠道,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九、开展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创建 

  自2013年起,吉林省就业服务局在全省开展了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创建活动,并连续两年被纳入全省民生实事。该项活动以示范村设立人社保障服务站,配备专(兼)职人社保障服务员,落实正常工作经费为基本条件,以转移就业人数、长期稳定就业人数、自主创业人数、有技能务工人数和农民人均年纯劳务收入为创建目标,提升了转移就业质量和层次。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100个,实现转移就业人员94 644人,自主创业7 123户,带动就业26 856人,农民人均年纯劳务收入达到7 727元。 

   十、开展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研究  

  吉林省人社协会的《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研究》课题列入劳科院2014年度科研合作项目,通过了劳科院课题结项验收。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就当前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现状、发挥的社会效益以及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课题结构设计严谨,数据和结果可靠;对公益性岗位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入透彻,在该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 

2014 年吉林省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一、长春市开展“创富助业”行动(1152工程)  

  长春市围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和幸福长春建设,制订了创业促就业工作五年规划(1152工程)。1152工程的目标是完善政策措施,改善创业环境,搭建服务平台,健全服务体系,建立责任制度和考核体系,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府协调、市场引导、社会化运作的工作机制。五年内,全市指导建立100个规范化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创业项目三千个以上,培养选拔并成功扶持1 000名“草根创业带头人”,引导扶持5万名个人创业者成功创业并直接带动20万人实现就业。 

   二、吉林市开展“十业聚星、百企示范、千人创业”活动,助推全民创业  

  2014年,吉林市开展了“十业聚星、百企示范、千人创业”活动。通过一系列载体活动,推介十个适合创业行业,征集一百个创业项目,发展一百个创业示范企业(店),评定一百名创业指导专家,扶持一千名新创业者。利用全民创业大赛,在全地区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对SYB创业培训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增强创业者实践能力。每月举办一次小微企业创业者沙龙活动,通过线上咨询、现场答疑、跟踪指导,对创业者进行全程辅导。创业示范企业(店)对拟创业者进行为期不超过三个月的创业实战培训,培训合格后,给予示范企业一定的补贴。 

   三、辽源市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现“三化  

  辽源市积极做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宣传、贷前考察和贷款基础工作,助推全民创业。一是政策宣传工作普及化。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二是贷前考察工作科学化。严格贷款审核程序,重视贷前审查风险控制环节,保证应享受政策的人员及时享受到政策。三是贷款基础工作规范化。开发应用小额担保贷款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业务受理、资格审查、担保审核、贷款发放、贷款贴息、贷款回收等全程信息化管理和实时监控,全面提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管理水平。 

   四、松原市“移动就业大市场”促进就业6万人  

  松原市瞄准那些失业人员相对集中、地点偏僻以及受灾地区的社区、村屯等,以市、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建立了6个移动就业大市场,组织开展了创业就业系列活动,实施了“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贷款”五送服务。一年来,各移动就业大市场先后组织400余家用工企业、15万个用工岗位深入到乡镇、街道、社区、村屯、灾区等125次,组织大型创业就业活动84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0万余份,宣传推介创业成功项目300余个,直接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余人,培训合格农村劳动力1.7万人,为2017名有创业愿望人员办理小额贷款1.06亿元。 

   五、吉林市以信息平台为载体开启就业“”时代  

  2014年,吉林市在“劳动99软件”基础上建立了内网、外网、微信、微博、QQ群“五位一体”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市、区、街道、社区),建立全市最大的人才储备库和用工数据库,实现全地区信息互联共享。以微信平台为载体,实时提供在线咨询、“微指导”、“微聘”等服务,凭借着信息传播广泛、数据更新及时、服务高质高效等优势,获得国家人社部认可,成为全国参与网络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的六个地区之一。 

   六、梅河口市建立网络招聘平台  

  梅河口市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和“梅河口市人力资源网”为载体,推行网络服务,为农民工求职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充分发挥了网上人力资源市场的辐射作用。 

   七、梨树县推进基层平台建设转型升级  

  梨树县打造新型基层平台工作模式,推进基层平台转型升级。村、乡(镇)、县分别设立了农村就业办公室和农村就业科,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719人。乡(镇)、村、社区按照有场所、有设施等标准,配齐软、硬件设施,构建转移就业、职业介绍、培训、农民工土地流转、农民工进城落户、劳动纠纷、就业再就业等“一站式”服务平台。出台了《梨树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公共经费报账管理办法》和《梨树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平台考核办法》,设立了基层平台经费结算中心。 

   八、通化县实施全民创业服务工程  

  2014年,通化县实施了全民创业服务工程,助推全民创业。全民创业服务工程包括: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工程、农村特色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带动工程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培育工程。本年度重点推进前三项工程,现代服务业基地培育工程已完成基础调研。年度前三项工程扶持高校毕业生10人、小微企业15户、农村特色合作经济组织8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约1 000万元,整体带动就业近2 400余人。 

   九、安图县“一站三网三促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站三网三促进”是指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健全的行政村建立村级创业就业服务站,并以此为依托搭建创业就业服务网,同时结合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农村网格化管理服务网,形成创业就业服务网络。目前,安图县已在142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创业就业服务站。服务站落实了办公场地,配备了电脑等硬件设施,安装了网络。同时为每村配备了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了QQ群,及时发布全县的用工与求职信息,村站工作人员及时向本村村民进行公布,有积极就业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农村劳动力在富余劳动时间内只要“入站”,足不出村就能获得企业招聘信息,有效地促进农民就业。 

   十、敦化市就业信息实现三级共享、即时查询  

  敦化市依托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入户调查,夯实数据基础。将4万多册失业人员原始档案拍成电子档案,通过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与东软公司合作开发软件,在社区安放就业一体机。服务对象过去办理退休、求职登记等业务需要到政务大厅往返多次,现在到所在社区刷一下身份证就能看到本人档案,查询招聘岗位、培训专业等相关就业信息,最大限度方便办事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