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著名书法家刘廼中先生10月1日逝世
10月1日21时45分,我市著名书法家刘廼中先生逝世,10月3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赴市殡仪馆向老人告别……
深秋的江城一直在下雨,10月2日起,刘廼中晚年的生活空间被布置成简单的灵堂。
门上依旧是启功先生所题“无门限斋”匾额,其中“乐易近人,海涵地负”等字的跋,是启功先生眼中的刘廼中。在沙发背景墙上,“善为寿相,德是福根”的汉篆横幅,是刘廼中自己所题。
巨大的彩色相片挂在墙上,他面带微笑,仿佛并未离去。
江城送别刘廼中先生
10月3日上午,市殡仪馆1号告别厅,人群在静静地向前走着。他们自动排成行,向刘廼中做最后的告别。殡仪馆附近还有很多闻讯赶来的人。
刘廼中是1921年生人,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刘廼中幼承家学,书法以汉篆、隶书见长。其襟怀坦荡,品德高尚,艺术精湛,曾在新加坡、美国交流书法艺术,三赴台湾讲学,获中国文联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特别成就奖、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艺术成就奖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为我市发现、鉴定国宝级文物苏东坡真迹《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做出重要贡献。
刘廼中的弟子们回忆:早年,他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就汉字改革所提的观点,得到当时著名学者郑振铎等人称赞。在编篡《刘廼中艺事丛脞》时,他带病亲审亲校,唯一坚持的是繁体竖排。许多蕴含在汉文字中特有的文化在消亡,有些东西,他要坚守。
入院两个多月,病情逐渐加重。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给老朋友的孩子结婚构思嵌名贺联。9月30日,他拉着从南方远奔前来探望的弟子的手,千叮万嘱,足足说了1个多小时的话。
他带走了江城书法界的一个时代
刘廼中与我市已故著名书法家赵玉振、那致中、金意庵并称书法界“吉林四老”。随着10月3日的最后告别,吉林书法界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在市殡仪馆外,记者见到了从杭州来吉的宋绪承先生。含着泪的宋先生说,他是专程赶来告别的。2014年,他在杭州看到刘廼中,老人就是灵堂大照片中那样,绽露着谦逊和蔼的微笑。
“七十不远行。”然而,2014年4月,已年逾九十的刘廼中带着自己的作品,在杭州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举办展览。89岁高龄的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先生,在发言时感谢刘老带给杭城的精神大餐。
当时,刘廼中早早来到展览现场,专注地听别人发言。他坚持在西泠印社门前下车,步行与大家合影。他坐着轮椅与朋友一起乘船,一同参观,一路欢笑……
《刘廼中书法篆刻集》于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成为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东方艺术部所收藏的中国第一部此类图书。
珍贵馆藏飘香幽远
时间倒退4年。2011年10月7日,一个阳光飘洒的秋日,市博物馆门前人潮如水。那是刘廼中艺术馆开馆的日子。市博物馆三楼490平方米的展厅翰墨飘香。展厅一侧是刘廼中个人简介等,往里走,人们即可徘徊在老人的艺术作品间。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近日,刘廼中艺术馆多了许多凭吊者。
市慈善总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廼中积极为市儿童福利基金会筹集资金,举行书法义卖。汶川赈灾义捐、情系玉树爱心捐助、我市抗洪赈灾捐款等赈灾、扶贫、助残活动,都曾留下老人的善举。
2010年,刘廼中将数十年创作的书法篆刻代表作、家族文物和珍藏的名家书画、名人信札等,捐献给市政府。市政府随后为其建立艺术专馆永久收藏展出。目前,刘廼中艺术馆为北华大学教学基地。
来此凭吊的我市书法界人士说,刘廼中艺术馆藏见证一大功绩——它拉近了艺术与人的距离。一位老人说,开馆时他来过,现在,他为当时没能请先生在书上题下墨宝感到惋惜。刘廼中艺术馆,是江城一座难能可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江城日报记者/沈薇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