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在法国的故事

28.01.2015  13:22

中法建交50周年徽标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28日电 法兰西共和国总理马努埃尔·瓦尔斯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李克强的邀请,将于1月29日对华进行正式访问。时值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活动闭幕,法国总理瓦尔斯的来访将再次聚焦国人对浪漫国度的目光。

  时光倒转近100年,在法兰西自由浪漫的土地上,一批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学习新思想、新知识。从1919年到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者共17批1700多人。这些进步青年中产生了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蔡和森、聂荣臻、赵世炎、徐特立等中国革命的先驱和新中国的缔造者。

留学欧洲期间的周恩来。(资料图)

  周恩来:花神咖啡馆里看世界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来到巴黎,开始了两年多的勤工俭学生涯。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兼做社会调查,周恩来在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弗鲁瓦街15号一家小酒店住了两年多。其间,到咖啡馆喝咖啡成了周恩来了解社会、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花神咖啡馆,位于巴黎第六区圣日尔曼大街172号,是巴黎三大著名咖啡馆之一,1865年开始营业,它以接待文化艺术界人士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毕加索、萨特、布雷东还有政治人物托洛斯基都在那里喝过咖啡。

  巴黎花神咖啡馆。(资料图)

  在自己勤工俭学及友人的资助下,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在较为系统的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与赵世炎等同志亲自组织建立了中共旅欧支部。

  邓小平:6年勤工的“油印博士

青年邓小平。(资料图)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怀着满腔的热忱,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巴耶中学学习五个月后,因交不起学费,邓小平被迫中断学业。从此,他再也没有进过法国学校的大门。

邓小平在哈金森橡胶工厂打工时的档案卡。(资料图)

  “勤工俭学”这个出国留洋的初衷,在现实面前被抛得越来越远。工作劳动强度大、工资低,但他不得不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一干就是4年多。

  在法期间,邓小平结实了王若飞、郑超麟等革命青年,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籍。年轻的邓小平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也了解到工人所受的残酷剥削,他与一批进步的中国留学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2年,邓小平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旅欧少共最早的也是最年轻的成员之一。1922年8月,邓小平加入《少年》月刊,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他的字既工整又美观,印刷清晰,大家不约而同将“油印博士”美誉戴在了邓小平的头上。

  陈毅: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陈毅赴法勤工俭学前在上海的留影。(资料图)

  1919年4月,经过考试,陈毅兄弟俩双双考入前30名,取得四川省政府旅费津贴400元官费赴法的资格。6月初,陈毅等60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从成都出发远赴法国。

  1920年春,陈毅兄弟俩进入“法国200家族”之一的施奈德公司设在巴黎郊区的一个炮厂当杂工。做工的生活异常艰辛,陈毅兄弟俩住在离炮厂不远的出租房里,自己做饭,主食依然是大面包,偶尔也买点大米煮成软饭,没有菜就拌上酱油吃。

  做工之余,陈毅广泛开展了社会调查,了解一般法国平民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研究,陈毅逐步明白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他由此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陈毅开始由一个民主主义者逐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蔡和森:领导学生运动被遣送回国

青年蔡和森。(资料图)

  蔡和森是与向警予、周恩来、赵世炎、邓小平、李富春等一起筹建中国共产党早期旅欧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人。

  1920年,蔡和森进入法国蒙达尼男子中学学习。在法国期间,蔡和森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和法国当局借招收一部分勤工俭学学生入学的名义,抽欧洲各国募捐的一笔巨款创办了“里昂中法大学”。但到开学时,校方却只招收国内的富家子弟,激起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义愤。

  蔡和森等人发起了一场“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率领100多名学生冲进里昂中法大学。最终,蔡和森等104名学生被拘捕,他本人也因领导学生斗争被遣送回国。

  赵世炎:中共中央驻巴黎通讯员

  赵世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卓越的革命家,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领导人之一。(资料图)

  1920年6月底,经李大钊指导制订留法勤工俭学计划的赵世炎抵达巴黎,开始勤工俭学生活。他一边工作,一边联络同志,坚持每天3小时的学习,并为国内《少年》半月刊写稿。

  在1921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党的临时中央局任命赵世炎为中共中央驻巴黎通讯员。

  他编印《同志通讯》,负责编辑《少年》(后改为《赤光》),这些刊物在加强党、团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

  聂荣臻:一封留法家书真情毕现

  五四运动时期,聂荣臻因参加家乡学生爱国斗争,遭到反动军警当局的抓捕。1919年,为了避开眼前的危险,学习西洋先进的科学,心怀“实业救国”大志的聂荣臻开始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

1922年聂荣臻留法家书。(资料图)

  “跪禀双亲大人膝下,到法第一封信未卜接得否?男初到法一切都无头绪……”这封聂荣臻写于1922年的家书,汇报了自己生活与学习情况。聂荣臻替父母着想,对父母的尊敬之情在心中展露无遗。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聂荣臻结识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陈毅等人,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学习进步思想,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1922年6月3日的致双亲书中,聂荣臻写道:“……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绝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均有衣有食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生之事业也……”

  徐特立: 42岁留法的“老留学生

毛泽东与徐特立。(资料图)

  中国革命家、教育家,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徐特立也曾赴法留学。1919年,年过42岁的徐特立毅然变卖家产,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之一。

  在留法期间,徐特立刻苦学习法语,勤工俭学。当时,国内军阀为了笼络他,通过使馆告之可给一个“赴法考察”的名义,每年有1000块大洋的薪俸。徐特立对此嗤之以鼻。留法期间,徐特立的教育思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教育家和革命家。

  (中国青年网记者廖书曼综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光明网、中国网、深圳特区报整理。)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