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 百花绽放——记第36届开罗国际电影节
新华网开罗11月19日电(记者 郑一晗)第36届开罗国际电影节18日晚在埃及著名古迹之一吉萨金字塔旁圆满落幕。经过10天的激烈角逐,由伊朗导演尼马·贾瓦德执导的影片《墨尔本》夺得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金字塔奖”,最佳导演奖则由希腊影片《永远》的导演玛格丽塔·曼达获得。
历经3年动荡的严冬,埃及借电影节重又焕发春之光彩。风雨30余载,开罗国际电影节不仅成为埃及电影产业振兴的新引擎,也为世界影坛架设了百花绽放的新舞台。
动荡后再起航
开罗国际电影节是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历史最久的国际电影节,自创办至今不断发展,已成长为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国际电影节之一。
从1976年起,开罗国际电影节每年举办一届。然而,受预算紧张和政局不稳等影响,电影节在2011年和2013年被迫停办。
“去年在埃及政局不稳的情况下,我们讨论了3个月才最终敲定本届电影节的方案,”电影节主席萨米尔·法里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克服重重困难、筹备近10个月后,这场电影盛宴终于如期举行。
除举办常规竞赛和影展,电影节还以“阿拉伯电影前景”“国际影评人周”“未来的电影”为主题对阿拉伯电影、长片、短片和学生电影等不同类型影片进行展映。
埃及著名女演员法丁·哈马马认为,开罗国际电影节的重新举办让电影工作者看到了希望,“今年埃及涌现了许多优秀影片,它们在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埃及电影产业的寒冬已经过去”。
助力文化交流
本届电影节共吸引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巴勒斯坦、中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64部影片参展,涵盖故事片、纪录片和动画片等多种类型。
最终入围主竞赛单元的16部影片中,有描绘在以色列占领下巴勒斯坦人艰苦生活的《一个小偷的眼睛》;讲述小男孩为寻找父亲踏上冒险之旅的《男孩和世界》;还有再现纽约黑帮青年生活现状的《五星》……可谓题材多样。
“入围影片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这不妨碍电影内涵的表达,”身为影评人的法里德告诉记者,电影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更容易理解,电影节为创作者互相借鉴提供了机会。
担任电影节评审的中国导演王小帅说,中国电影很少有机会在埃及影院上映,电影节则给观众创造了难得的观影机会,让不同文化在这里“百花齐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在此次电影节上受到特别关注。《闯入者》和《刺眼的阳光》两部中国影片分别在展映和竞赛环节获得积极反响,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尤斯拉特意在闭幕式上向中国电影导演致敬。
多年来,中国电影通过开罗国际电影节走进埃及和阿拉伯观众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当地观众的喜爱。中国影片《芳香之旅》曾摘得第30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中国导演张艺谋也在2012年获颁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直面发展挑战
尽管电影节在埃及政府和国内外电影人的大力支持下,收获了令人欣慰的硕果,但今后若要取得长远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应该看到,开罗国际电影节与其他国际知名电影节存在激烈竞争。与上届电影节相比,此次的参赛影片从135部锐减至64部,其中一流国际大片的比例也大幅下降,亮相的大牌影人数量也显著减少。
电影节组委会官员表示,由于此类电影节要求参赛作品必须为首映影片,在国际电影行业整体环境和各大国际电影节竞争激烈的前提下,开罗国际电影节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去争取优秀影片和影人的参与。
埃及文化部长贾比尔·阿斯福尔在闭幕式上坦言,由于埃及经历政局动荡和安全形势不稳,电影节举办方承担着巨大压力,在组织协调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
“我们将满怀对艺术的热忱和执著进取的态度,将电影节越办越好,努力吸引更多艺术家和观众参与,”贾比尔·阿斯福尔说。
法里德说,虽然埃及的电影产业发展仍面临内外挑战,但电影节的成功举办向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埃及有能力战胜困难,“埃及的文艺事业正迎来灿烂的春天”。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