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商一枚,如何靠小小朋友圈打败大大霓虹灯

25.05.2015  08:57

  300千卡的热量,8克的蛋白质,5克脂肪,4克膳食纤维,67毫克的纳。一款来自微商的蛋糕,甜的味觉里还蕴含了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黄博阳)“最初都不是为了开店而开店,我们只是吃货的聚集”。

  日前,笔者加入了一个微商小圈子,这是一个以经营私房甜品为主要商品的群体。总体来说,与其他微商大群(如面膜、床上用品、奢侈品代购)完全注重赚钱效应比,这里更多的是个人兴趣;与那些如同打鸡血一般的微商“培训”群相比,这里更加安静和朴实。

  小福(化名)是一位来自浙江湖州的1989年女性,与许多小微商一样,她是也具备双重身份——先是一位母亲,后才是一个微商老板娘,“一个人力量小,接单(指数量)也就凑活凑活”。

  嘴上说凑活,其实私房甜品微商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大。通过朋友圈中多家微商相互联合组成小群进行联合推广,在线上是靠简单转发,线下可通过有实体店的“盟友”进行口碑宣传,实际上形成了类“矩阵”式的营销效果。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甜品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国内的年轻消费群体,特别是女性,甜品往往成为他们休闲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研究机构调查支出,中国的甜品消费总量已经超过日本、韩国等东亚发达国家。但人均消费仍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也就是说,市场非常广阔,需求极具潜力。

  而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甜品业对口味、外观的创新创造要求非常高,在健康饮食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营养价值和健康因素也逐渐成为这一行业的重要竞争力。目前在国内,存在着包括味多美、巴黎贝甜、金凤呈祥等多家连锁休闲食品品牌,面对这些大品牌的竞争这个小群落的回答是:“不怕”。

  “论质量,他们没有优势”,小福在回答笔者的疑问时非常自信地说道,“论材料、论制作,都是我们好一些”。她认为,现在这个行业还没有到靠价格取胜的阶段,私家甜品的店主大多以兴趣爱好为初衷,虽然规模都很小,但是对质量的注重要高于对成本的计较。同时,高质量的产品也是其实现口碑营销的基础。“一个人单干,单子最多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可以有2000元以上”。

  但其实除了口碑之外,以实时互动造就的信息透明效果,是私房微商能够在大企业挤压下仍能如鱼得水的另一重要原因。

  通过私房甜品的微信相册和朋友圈发布频率来看,日均发布甜点相关业务的图文信息在5条左右,其中纯宣传自家甜点的信息其实只占大约20%,其余均为“订单已出炉现发货”、“人手不足请各位尽量自取”、“芒果涨价,自己也不得不涨”、“今日某产品停产一天”、“春节假期休息”等对朋友圈内顾客的通知信息。尽管其中充斥着很多心情描述、甚至是生活琐事等看似与业务不相关的内容,但这却客观上拉近了客户对微商的距离,也增加了信任感。

  口碑营销+信息透明,几家小小的甜品微商中就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愈发得到重视的今天,互联网带来的不只是销售渠道,还需要拉平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几句充满生活气如同和朋友聊天一般的平常话,就使朋友圈的甜品日记打败了连锁店的霓虹灯广告。

  小芬(化名)也是该群中从事过私房甜品的业内人,她同样也具有上班族+微商的双重身份。她认为,从专业角度来看,就是要让顾客明白价格的组成和原料的组成;形象一点解释,就是拉近后厨和餐桌距离。从这方面来讲,私房甜品确实把“互联网+”中的那个加号用得恰到好处——尽管这些微商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然而,在“互联网+”给众多如同小福一样的创业人群带来机会的同时,也遇到了监管上的尴尬。

  在笔者与各甜品微商的交流过程中,一旦谈及交税和是否具备食品行业上岗资格等问题时,就会陷入一阵尴尬的沉默。“甜品说到底是食物,不像衣服和化妆品,这是要吃进肚子里的”,小芬认为,在这个看似不大的圈子中其实存在着一系列风险。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人们能够在网上购买大多数所需的商品。小芬以自身的经验举例,大部分私房甜品的原材料基本都是从网上采购,无论是水果、奶油、面粉乃至食品添加剂等消费者敏感的材料,均是从网上购买,不仅来源混杂,而且难以追溯。

  也就是说,当行业中一旦出现恶性的食物质量问题,不仅以个人为单位的小微商难以兜底,消费者所受到的损失也很难有合理索赔的具体途径,由此行业的整体形象也很可能一落千丈。

  尽管私房甜品虽然受人欢迎,消费者也大多愿意信任,但用小芬的话说,“从原料采购、到制作流程、到包装盒保存,食品安全监管为零”。

  尾声:

  小小的甜品微商,不仅通过互联网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来源,甚至还扩展了市场。更重要的是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但在这美好背后,如同许多需要互联网改造的传统行业一样存在很多踏入新世界的“危险”。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在技术手段和市场运作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一个完善的、既能保护消费者权益,又能为产业发展护航的监管体制。

  产业做好了“+”上去的准备,如果政策与行业规则无法跟上,就算只是小小的蛋糕,也将会是一款甜蜜的“野蛮生长”。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