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种植”蕴机遇
春节过后,笔者先后三次前往公主岭市对备春耕情况开展调研。3月初的一个小细节至今记忆犹新:从下午1点见到农业局副局长孟繁强,到下午4点话别,孟局长至少接了30通电话,会见了6位客人,大多是当地的乡镇干部、种粮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咨询2017年玉米怎么种的。不到3个小时,孟局长的嗓子由清脆变得干哑。一遍遍解释着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要关联配套,科技保墒之余,还要考虑市场走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玉米优势产区的迷茫尚且如此,镰刀弯地区、“单打独斗”的普通农民们的焦虑可想而知。
倘若农民出于生产、时间配置等惯性思维,2017年还是硬着头皮种玉米,那该怎么种,他们渴望有人指指路。
可是,市场的事儿,谁说了算?显然,需求说了算。
现在玉米的供需关系是怎样的?
美国、巴西贸易原粮到岸价格不照收购价格高。而且,人家的玉米分门别类,高淀粉含量的、高赖氨酸的,人食用的、饲料用的,含量功能一目了然,您是想做酒精、想转化淀粉甚至想做爆米花,从深加工到精加工,成品转化率用公式一套算,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再辅以精准检测和熟化测验,多少吨玉米能精确转化多少吨产品,产品报废率微乎其微。不可否认进口玉米因其具备了较为稳定的高性价比,受到加工型企业欢迎。
有人消极地说,“别人家”的玉米产业体系完善,从种到肥、从机械到管理,咱都没法比,不要想那好高骛远的事儿。
大谬不然。见贤思齐是为智者;知难而退,势必要被市场淘汰。
吉林省25个县(市、区)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上,这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具备着出产世界顶尖优质玉米的潜质。
激发玉米产业潜能,需要从思维理念到技术支撑全面转变。
需求啥,生产啥,这是由市场倒逼式带来的初级“段位”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多数玉米种植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挖掘潜在需求,以产品引导消费,才是供给侧改革的创新真谛。
正如同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崛起、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一样,坐拥玉米优势产区的吉林,应该、也有义务去主动优化玉米产业供给体系。
目前,无论对优势产区还是对镰刀弯地区,不分功能、掺混种植玉米现状仍是主流,“大路货”籽粒玉米的市场经济警号其实相当明显,玉米种植业调结构已应进入着陆时期。
应切实调减大路货籽粒玉米的供应,精准衔接用粮企业需求,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加快玉米结构内调整步速,向提质增效转变。这样,才能在全球化产业格局中形成可持续的农业产业核心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