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定价市场化本月起实行 看看长春药价有啥变化

10.06.2015  11:34

原标题:药品定价市场化本月起实行 看看长春药价有啥变化 ■记者走访:市场尚未出现调整 ■业内观点:放开≠暴涨≠大降

摄影 陈英才  药价放开后,我市药价还未作出反应。

9日上午,红旗街附近的一家药店刚开门,市民熊女士便走了进来,“听说政府定价这个月就取消了,我寻思这都一周多了,药价是不是降下来了?”然而,让她失望的是,自己常买的几种药价格还和之前差不多,仅有几毛钱的变化。

6月1日起,根据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绝大部分药品几十年来的政府定价就此取消了。药价一放开,市民议论纷纷,有担心涨价的,有期盼降价的。长春晚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我市大部分药品的价格未出现明显波动,对于未来药价路在何方,业内人士也各执一词。

□政策

2000多种药价“市场化

多部门联发的《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及《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中规定,自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仍暂时由国家发改委实行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外,取消原政府制定的药品价格,而在取消政府定价的药品中,医保基金支付的药品,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医保目录外的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和避孕药具会通过特殊方法和机制形成价格,其他药品都由生产经营者依据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

业内人士透露,此次所涉及到的药品种类在2000种以上,绝大多数的日常用药都在价改范围内。

□市民

盼降价的天天看 怕涨价的成捆买

熊女士今年53岁,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她告诉记者,自己每月的药费在千元以上。

除降压、降糖药外,还要买注射器和试纸,一盒试纸就80多元,能划医保卡的我就上医院,卡里没钱了就来药店买,每月怎么也得八九百元。”熊女士说,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免疫力不好,平时感个冒、失个眠也是常事,七七八八地加在一起,每月光吃药就得花1000多元。

最近,熊女士得知药价放开的消息,又听很多人议论说,这回药店为了生意,肯定得降价,这两天,她天天去药店,把常买的药看一遍,却发现始终没啥变化!“就降了几毛钱,还因为是会员。”她失望地说。

自由”了的药价,引起市民的热议,除了像熊女士这样满心欢喜,天天到药店看看的“降价派”外,还有很多人支持“暴涨论”。“现在好多药都是专利的,特别是中药,不都说什么独家配方嘛,药价一放开,肯定得涨价,我总吃中药,得赶紧多买点儿。”市民陈大爷手里拎着两大捆药盒,他常吃的两种治胃疼和治哮喘的中药,这次都一口气买了10盒。

□药店

药价调整还没来 最怕医院“抢饭碗

红旗街附近有十几家药店,记者走访发现,大多数药品的价格还没有出现大幅变动。

部分药品可能有块八毛钱的降价,但那是我们会员日的活动价。”某药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该药店的徐经理也透露说,以前有政府定价时,药价也不是一成不变,销售价要看进价,药企定价得依据政府最高限价,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价格浮动的空间。“药价改革的事,我们都看到通知了,但大多数药企目前还没动作。药价今天贵一块,明天便宜五毛,都属于原本就有的正常浮动,除非出现暴涨或大跌,否则很难说就是因为新规。”他解释道。

比起药价变化,经营者们更担心的是未来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公立医院,他们在采购药品方面会享受到补助,成本比我们低,药价放开后,我们再降价也低不过医院,人们肯定更愿意去医院买药了。”他担忧地说,自己的药店离一家大医院很近,以后能不能开下去还很难说。

□业内

这回都是新手 就等“出头鸟

定价“自由”了,各大药企、药厂可以说是将营利的生杀大权握在了自己手上,目前,暴涨和降价的消息都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为何他们还按兵不动呢?

某大型医药连锁机构的负责人透露说,虽然政府出台文件取消了药品定价,但这毕竟只是一个政策,具体该怎么操作,业内还得自己理出个头绪。“跟着政府定价走这么多年,突然就‘自由’了,无论多大的企业,说到自主定价,都只是个新手。现在是涨好,还是降好,谁也拿不定主意。”该负责人表示,如今医药企业多如牛毛,市场竞争激烈,谁冒失地先大幅改价,都难保判断是否正确。因此,虽然政府出台的政策对药企无疑是利好,但在整个市场都是“零经验”的情况下,大家都不想先发,而是等着别人做“出头鸟”,药价可能还会僵持上一段时间。

□专家

市场有规律 别怕暴走

市场是讲规律的,价格的改变必然影响销售,如贪图暴利猛涨价,超出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供求关系就会失衡,企业也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市场经济学房教授表示。除药品外,大多数日常商品本是市场调价,如今也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价格体系,药品也只是走上了这样的一条路而已,所以市民不必恐慌药价暴涨,也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白菜价”上。

□医生

病不能耽误 药不能乱囤

病不等人,药也不等人,吃药就是为了给自己治病、保健,不能因为药价的‘末’,就耽误治病这个‘本’啊。”听闻熊女士、陈大爷等部分市民的心理,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李博士表示出自己的担忧。她告诉记者,一方面病情肯定不能延误,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药品特别是中草药、中成药,都是有保质期、保鲜期的,一旦因为大量囤积而过期,药效流失不说,还有可能从药变成“”。她建议市民,无论是等着降价再买药,还是趁没涨价大量囤药,对身体健康都是有风险的,切莫为了逐价格之“”而忘了治病之“”。(长春晚报记者 孙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