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规范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近日,来自不同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被曝出与他人论文高度雷同。论文抄袭引发学术界热议。有学者表示,研究生在提升学术能力的同时,更须加强对学术规范的学习和遵守。
抄袭折射学术水平下降
毕业论文抄袭折射出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下降。不少学者感觉,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作为候补学者的定位意识趋于淡化。
据记者采访了解,从求学动机来看,有的研究生只想混一张文凭,以此为跳板找一个好工作或者更换所生活的城市与工作单位,对知识并没有兴趣。指导了多届研究生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钱茂伟发现,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是想多读点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祖群认为,相比较来看,大部分学校和专业对博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硕士研究生,而相当大一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本身并不适合从事学术研究,之所以攻读硕士学位只是因为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要比研究生大。
从对研究生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来看,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温奉桥认为,很多高校文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机制僵化,看似层层防范,但与重视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相比,更重视的是外部诸如论文规范、格式等要求,一个标题下面分多少个层级,一篇完整的论文成了一个个豆腐块的拼凑和堆积,完全忽视人文学科的论文特点,这也是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缺少学术规范内化与固化过程
受访学者表示,最近几年,随着知识产权意识越来越强,学术规范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查重”等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少,但是个别研究生的不端行为对整个学术研究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
温奉桥认为,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学术自身评价尺度和衡量标准等问题,也有整个社会学风浮躁等问题。
江西理工大学期刊社副社长曾伟明说,针对论文发表领域的乱象,相关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但始终不能根治。从已经揭露的学术腐败事例来看,抄袭者所在单位、管理部门“心慈手软”,对剽窃行为往往漠视甚至包庇。
在受访学者看来,毕业论文抄袭反映出研究生并没有将学术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钱茂伟认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关键问题在于缺乏训练,缺少学术规范的内化与固化过程。钱茂伟坦言,仅制定学术规则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学术规范的训练,将之内化与固化成研究习惯,才能发挥学术规范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
重拾学术敬畏之心
从外部环境来说,针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很难说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事实上,国内学界和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学术规范问题。2004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此后,各院校也据此制定了各自的学术规范条例。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科技工作者不准以任何形式抄袭盗用他人的论文等科研成果;不准利用中介机构代写或变相代写论文。
温奉桥认为,现在,高校内部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预防机制,但最重要的不是机制,而是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没有对学术的敬畏,任何的“查重”等机制都显得苍白和多余。只有真正热爱学术,对学术怀有敬畏之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人。
温奉桥说,反思、杜绝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需要进一步净化学术生态环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研究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研究生而言,应当明确学术规范是不可逾越的“底线”,首先要求的就是“自己写论文”。
张祖群认为,高校与科研院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未来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后勤保障体系、质量监管措施等方面综合治理,才能取得实效。
“好学风要从好习惯培养入手”,钱茂伟说,研究生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好学风。好学风形成的标志是,师生能静下心来读书,扎扎实实地做研究。好学风的形成,本质是好习惯的培养。接受好习惯的人多了,自然学风也就好了。所以,学风建设,必须从培养良好的读书、研究习惯入手。(张杰 清源 牛冬杰)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