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成了“长寿村”的终极秘诀
本报记者李永庆
曹洪娥(中)与儿子(左)、儿媳(右)生活在一起。记者李永庆摄
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现有居民1547名的前郭县吉拉吐乡上嘎罕扎布村,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80余人,占11.6%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0多名,是当地有名的长寿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长寿村——上嘎罕扎布村。
这个村的人长寿有啥秘诀吗,还是他们有啥特殊的养生秘诀?
一进村,就能看到村里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一间间别致的大瓦房。村上的治保主任王天军告诉记者,村里岁数大的,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是多年前闯关东过来的。
鸡蛋水的故事
曹洪娥老人今年已经93岁了。
记者与另一名女记者到她家时正赶上一家人在吃饭。曹洪娥坐在炕上,喝着鸡蛋水(用开水将打好的鸡蛋冲出蛋花,再加点糖),细嚼慢咽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曹洪娥二儿子张辉良也已古稀之年,跟妻子围着桌子吃饭。长辈在炕桌上吃,晚辈在地桌上吃,这样的习惯,张辉良已经保持了70年。在曹洪娥家,一直是长幼有别,尊卑有序。
张辉良老家在济宁市泗水县,那地方地少人多。早几十年前,在生产队干活一天才能捞着三个公分,到年底结算,不过百十来块钱的收入,去了口粮,啥也剩不下不说,有时候还得拉饥荒。听说东北地多,1967年,张辉良来到上嘎罕扎布村。到了东北,日子果然好过多了。
于是,张辉良回老家把老娘曹洪娥接过来一起生活。张辉良的孝心感动了大他四岁的方淑英,60岁那年,张辉良跟方淑英喜结连理,组成了新的家庭,儿媳方淑英对待曹洪娥就像对待自个儿亲妈一样。
为了赡养老人,老两口一直在一家粮库打工,直到2012年才回家务农。
因为没有儿女,老两口带着老妈跟侄子住在一起。方淑英告诉记者:“像我这个岁数还能有个老妈,是我的福气。”
别看曹洪娥已经93岁,但是头脑反应很快,记者问她有啥养生秘诀?曹洪娥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这辈子唯一离不开的就是鸡蛋水,这也是他们老家的生活习惯。
在张辉良家院子里的十几只鸡是专门养着给老太太下蛋吃的。
今年83岁的曹桂兰,50年前从济宁的张家庄逃到上嘎罕扎布村。
曹桂兰年轻的时候冻着了,腿脚不太好,所以整天在炕上坐着,除了上厕所,冬天很少出门。
记者到她家的时候,正赶上她的三儿子张辉泉给她端鸡蛋水喝。看着记者纳闷的表情,张辉泉说:“我们这儿的老头儿、老太太,大多数都乐意喝这玩意儿。而且,很少感冒发烧,大病也很少得。”
记者咨询了一名老中医。他告诉记者,鸡蛋里边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蛋白质的含量也相当丰富。鸡蛋不仅能滋阴润燥,还能养心安神。蛋清还有润肺利咽,清热解毒的作用。开水冲蛋,能使蛋白质松解,吸收和消化率为90%以上。
花生的秘密
在上嘎罕扎布村花生地多,这里的村民都喜食花生。花生能防止老人骨骼退化,有延缓脑细胞衰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胆固醇,预防肿瘤的发生。
87岁的王密秀老人与老伴儿一直跟儿子在一起生活,家里种了一公顷的花生,老两口常年吃花生。到王密秀家时,他的老伴儿正提着一篮子花生,准备进屋。
王密秀是村里的名人,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并且立过军功。
王密秀也是山东人,来到上嘎罕扎布村已经有80个年头。
王密秀依稀记得自己是王家庄人,村里人几乎都姓王,是一个大家族。
可是,由于内乱招来了土匪,这才把王家庄打散了。王密秀的父亲带着他们一家逃到了东北,发现这里地多便在这里安家落户。
王密秀10多岁时就当了兵,还当了东北野战军炮兵班的一名班长。后来复员了,回到村里务农。由于在战场上受过伤,王密秀的一只眼睛和耳朵都不太好。但他却始终闲不住,能站着就不坐着,能走路绝不坐车。虽然已经年近9旬,在王密秀身上,依然能看出军人刚强的气质。
走进84岁姚春梅的家,屋里干净明亮,温暖如春。老人正和几个老姐妹打纸牌,玩得很尽兴。当谈起姚春梅的长寿经时,老太太乐呵呵地说:“哪有啥经,儿女孝顺,活得时间就长呗!”
上嘎罕扎布村这么些年来,从未因为赡养老人而引起纠纷。孝顺,是这个村最基本的村风,也是长寿的终极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