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秦和:加快推进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
提案中给出一组数据:当前,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已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国学前毛入园率达75%,小学净入学率达99.88%,初中毛入学率达104.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7.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0%。全国在学研究生191.14万人,其中博士生32.67万人、硕士生158.47万人。从规模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教育总体供给位居世界第一。
但同时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教育供给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个体和家庭的层面看,对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越来越迫切,矛盾十分突出。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问题,其本质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再比如,虽然高等教育已接近普及水平,但进入高水平大学的难度并未降低,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从劳动力市场的反映看,新毕业大中专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就业难度越来越大,但同时又有许多企事业单位反映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脱节。以上两个方面充分说明,尽管目前教育供给的规模不小,但优质教育资源偏少,与需求不能很好地匹配。
秦和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快推进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籍此优化教育供给的结构,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对接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错配的问题,进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
为此,需围绕“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结构优化”两大战略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系统设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具体考虑和建议如下:
加强教育规模调控。这是推进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已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下一步,要区分不同类型层次教育的实际情况,科学调控教育规模和增速,逐步将更多的教育资源用于优化结构和质量提升。尤其要发挥好院校设置、事业计划安排等调控手段的作用,稳定职业教育规模,引导各地各校将办学资源和精力聚焦到内涵发展上来。
补足教育供给短板。在学前教育阶段,要加快解决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城镇新建小区幼儿园建设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科学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确保在“十三五”期间全国所有农村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在高中教育阶段,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高普及水平。
调整优化教育结构。这是解决教育供需失衡问题的根本举措。下一步推进教育结构调整,一方面,要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面向行业产业需求,合理确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形成动态调整机制,增强教育结构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特别是要针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在提高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让更多的家庭选择送孩子上职业学校。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需求、岗位需求联动的机制,根据需求变化,及时调减或增加有关学科专业的培养规模,及时淘汰或增设新的学科专业,确保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好地衔接。
抓住教师这一关键。实施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课程教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诸多方面,但最为核心的是教师队伍。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一再证明,即便学校硬件条件差一点、经费紧张一点,只要教师爱岗敬业,具有良好专业素质,教育质量就有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今后,要从全局上考虑,从长远计,大幅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工资收入,持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拓展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真正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师范专业或选择教师职业,到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提高教育供给水平,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教育需求具有层次性,教育供给同样也应体现多样性。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保基本、促公平,另一个方面是落实国家战略,着力保障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教育服务的供给。对于人民群众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要更多考虑由社会力量提供。下一步,要按照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有关文件的部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加强规范办学,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切实发挥民办的作用。在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强化政府教育责任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防止“国进民退”。
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教育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加有效低成本地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不少,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设施总体是不错的,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配备水平。但同时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难以持续,过度依赖财政投入,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的长效机制。二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有的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甚至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下一步,建议进一步处理好教育信息化的公益性与市场属性的关系,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成本分担和增值服务有偿使用的机制;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大力开发建设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切实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吉网、吉刻APP特派北京记者 王小野/文 李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