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的精彩答卷——吉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综述

26.11.2015  09:04

      这是一条金色的曲线。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吉林粮食总产量从上一年的568.5亿斤,一步跃升为634.2亿斤,之后一路攀升过700亿斤大关。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将一条金色曲线镌刻在我国农业版图上。

      “吉林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农业寄予的殷殷期望,更是吉林农业不断提升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动力。漂亮曲线的攀升,记录着“十二五”期间吉林农业蓬勃盎然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见证着吉林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热切渴望。曲线的背后,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责任与担当,更是毅然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筑牢发展基石的“吉林底气

      稳粮,即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底盘”。粮食产量的提高直接拉升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曲线。

      吉林粮仓傲人产值所蕴含的,是不断提升的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是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的不断进步。

      对于榆树市五棵树镇田丰合作社理事长陈卓来说,过去的5年可谓是喜事盈门。“最大的改变就是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陈卓说,从合作社刚刚成立时一台农机都没有,发展到拥有大小农机92台(套),几年间,合作社已经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其中75台农机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近240万元,17台大型、进口农机是国家扶持种粮大户的。今年夏天,他租飞机给农田进行植保作业,让合作社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了一次真正的飞跃。

      放眼全省,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从阡陌间崛起。2011年,全省农业合作社2万家;2015年,全省农业合作社发展到5.5万多家,家庭农场2.1万余个。现在,全省有24%的耕地流转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极大地提高了吉林农业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的提高,离不开装备水平的提升。几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农机推广力度,规模效益化的现代大农业生产格局逐渐形成。

      肥沃的黑土地是吉林农业保持长期领先的重要优势。在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如何保护黑土地?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农防林更新改造、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引导农民开展绿色种养……分类施策,精准保护黑土地,吉林省拿出了一张对策清单。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手机服务、保护性耕作、智能水稻催芽育秧、玉米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航化作业等增产增效技术,吉林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金量快速提升。

      5年间,尽管是在粮食连年丰收的高点上爬坡,吉林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在稳步提升。

      激扬发展活力的“吉林突破

      过去,农村土地和房屋囿于集体性质不能抵押,如今,土地确权激发了农村“沉睡资产”的活力。

      “我家的土地经过重新测绘,面积都增加了,而且还给我们的土地颁发证书,我家地有了‘身份证’。以后再不用因为土地界限的问题掰扯了。”公主岭市陶家屯镇同庆村村民王成伍现在一提到公主岭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事,心里就美得很。

      拿到土地“身份证”的农民由此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红利”。

      辽源市东丰县黄河镇凤阳村村支书孙德义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几分、几亩的水稻田到处都是,根本达不到机械化耕作条件。土地确权之后,农民在流转土地的时候更加放心。土地集中之后,村里原来2321块“小池子”变成213块“大池子”。这不仅让田地变宽了,增加了种植面积,也使机械化耕作得到了最大应用。

      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龙井市,德新乡金谷村村民张艳坤尝到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甜头。

      “今年春天,我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用20公顷土地抵押贷款10万元,购买了免耕机和化肥。”这项政策解了她缺少备耕资金的燃眉之急。“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手续方便,而利息只是民间借贷的一半。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让黑土地成为可以盘活的资产,让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为现实,也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持续迸发。

      “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村改革全面提速,并向深水区迈进。率先在全国推出农业机械普惠制补贴政策,启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机具抵押贷款购机政策,帮助更多农民提前用上大马力农机;率先在全国开展物权融资服务,解决农民融资难题;供销合作社突出为农服务这一改革的主线和关键,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各种利好政策的精准支撑,不但让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主角,让适度规模经营从梦想走进现实,更为现代

      农业壮大注入了“一池活水”。

      打开创新合作的“吉林视角

      祖祖辈辈与土地为伴的吉林农民惊喜地发现,学会点鼠标,自家地里收获的果实,不出家门口,就可以卖出个好价钱。

      今年10月,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大米微店开张了。第一笔订单是与广东省的一位客商签订的。“光东村今年产出的新米卖到了广东省。”东城镇党委书记黄南哲说:“尽管第一单数量不多,只有10公斤,却是意义重大。

      “通过‘互联网+’村里的大米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给村民带来更好的收入。”黄南哲说:“今年大米价格比去年每公斤高出差不多4元钱,一公顷地能多收入1.5万元。明年光东村170公顷水田都要种植优质大米,还要发展电商,打好大米品牌。

      在日前闭幕的2015中国(宁波)食品博览会上,吉林农业的“白金名片”亮相四天,便再一次创造了销售奇迹。展览展销的吉林大米第二天便被抢购一空,7家参展企业不得不紧急调货。

      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明柱仍然对展会期间宁波市民“”米的场景记忆犹新。“随着吉林大米‘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吉林大米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凸显出来。”他说,在粮食主销区,吉林大米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

      当传统农业以开放的视角重新注释资源优势,这就为现代农业开启了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让农产品走出去还远远不够,5年来,吉林农业更着眼于世界舞台。

      引进墨西哥玉米、在菲律宾建现代化示范农场、在赞比亚建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在乌克兰建现代化养殖场……在国内行走八方,在国际纵横四海,吉林农业频频在“地球村”精彩亮相。

      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特则特……“十二五”期间,我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和抓手,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推动品牌打造,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建立起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畜牧业开展全产业链开发,粮食业开展精深加工,人参、食用菌、鲜食玉米等特色产业项目“崭露头角”……一大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跃上前台,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落地生“”。吉林,不仅在粮食生产上跻身前列,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上也跻身第一方阵!

      金色是吉林农业的底色。今年,“连丰”的线条有望再次延伸:记者从省农委获悉,预计2015年全年粮食产量继续保持突破700亿斤的历史好水平。

      5年春花秋实,尽在点滴。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确实记录着进步:“十一五”末期,我省粮食总产量为568.5亿斤,从2011年到2015年,我省粮食产量由634.2亿斤到突破700亿斤;全省农机总动力从2355万千瓦提升至300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65%跃升至80%,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00元到超过1万元……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吉林省正在开创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规模效益型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

      回眸5年,我们不仅对吉林农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走过5年,我们“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方向更加明确,“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履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