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在“国之重器”上雕刻的能工巧匠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辽宁沈阳,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黎明)院内,矗立百年的建筑见证了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发展。
中国航发黎明的前身始于1919年创办的奉天军械厂。1954年3月31日,公司作为国内较早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正式组建成立。一批批精于钻研的“匠人”从这里走出来。
大雪无痕,“匠人”有迹可循。从享誉全国的“焊接大王”阎德义,到攻关无畏艰难的全国劳动模范郭维林,再到打造特色班组的张树文、至今保持连续16年无废品骄人成绩的栗生锐……他们怀着报国梦,伴随着中国航发黎明成长发展,传承着前人留下的劳模精神,留下了奋斗者的足迹。
栗生锐是中国航发黎明机匣加工厂对开机匣工段加工中心操作工,近年来,栗生锐参与完成24项公司级及厂级科研攻关项目和120多个件号、500多个工序的工艺优化,技术革新40多项,总结绝招绝技32项,解决了50余项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 平均每年节约成本200多万元,累计完成产值过亿元。
栗生锐的身上有无数标签: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种第一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工匠、中国航发劳动模范……
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深挖设备潜能
古有庖丁解牛,栗生锐也可仅凭看零件切除的铁屑、听机器切削的声音、摸零件的表面纹理,判断零件是否合格,“新零件交给他不会出问题。” 栗生锐的同事说。
娴熟技艺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钻研。栗生锐注重设备功能研究开发,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人士、不断试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开发了多项高新设备潜在功能,为解决技术难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主轴功率监控功能开发与应用”中,通过修改厂家提供的程序,实现主轴功率的实时读取和判断,在出现加工异常时能及时停止加工。
在“刀具寿命监控及自动更换刀具加工”中,通过设定刀具寿命、安装两把以上相同刀具,当一把刀具达到寿命后会自动识别,第二把刀具自动更换加工,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
栗生锐摸索出了32项绝招绝技与先进操作法,贴合现场实际加工、应用简洁高效,充分发挥数控加工的多种强大功能,为先进加工经验的推广应用,对降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他主持的“一种用于大型薄壁环形件的柔性辅助支撑夹紧装置”和“一种薄壁零件辅助支撑夹紧装置”两项专利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潜心钻研技艺,练就多项绝招
在鸡蛋上雕刻,撬掉蛋壳,里面的薄膜不破、蛋液一滴未落有多难?
这对栗生锐来说并不是件难事,“挺简单的,工作时候对精度的要求比这高得多。”
栗生锐爱好雕刻,家里摆放着一台小型雕刻机,回家也得琢磨琢磨新技术,他觉得雕刻的过程对人的意志是非常大的挑战。
工作以来,栗生锐练就了众多诸如此类的高招。
近3年,栗生锐通过努力破解了关键技术难题50余项,并且优化加工程序,提高加工效率,对此类问题的解决给出了有效的借鉴方法,被单位推广应用。
调整装夹方案,控制夹紧力大小,利用测量加工一体化技术解决槽尺寸加工不合格及车铣接刀问题;利用高级语言编程,将加工经验数据固化到加工程序中,实现转速100%自动加工;利用芯片读写技术,为刀具建立身份识别标记,为柔性制造生产线提供技术支持。工件自动更换加工技术研究;利用工作台自动交换功能,在线检测自动找正技术,无人干预加工技术,实现工件的自动更换自动加工,使设备利用率达到100%。在栗生锐看来,航空发动机研制是长期而艰苦的,贵在坚持。
栗生锐每年参与10余项技术攻关,针对数控加工特点与现场实际展开研究,编制加工程序,开发数控加工功能,降本增效,降低劳动强度,推广了先进加工经验的应用,为确保研制与批产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努力就永远无法超越。”栗生锐说。
栗生锐还利用高级语言编程将“在线测量技术”“主轴功率监控技术”等主要技术融合在数控加工的无人干预项目中,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加工质量,为实现机匣柔性制造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统计,运用“无人干预加工方法”平均缩短单道工序加工时间4小时,提高加工效率25%以上,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50余万元。
无私传授技艺,带领人才创新
栗生锐技艺精湛,曾获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加工中心组第一名,并连续三届摘得黎明公司技能大赛桂冠。他无私传授技艺,多次担任公司、集团公司技能培训班讲师,多次对参加省市、国家、国际技能竞赛参赛选手进行培训。
2015年,栗生锐成立了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进行了工作场所建设,建章立制、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技术创新、短期培训、活动策划、任务目标评审立项等方面的工作,在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成效显著。
栗生锐认为,做好创新工作、传承好老一辈的劳模精神需要培养好年轻人。他不仅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2018年元旦前后,栗生锐忙着对学员进行考核,常常早上4点多到单位,晚上11点后才回家。“为工厂做贡献很充实,感觉时间不够用。”
两年来,栗生锐大师工作室已累计培训完成20个班1285余人次;培养高级工240余人,技师60余人,高级技师30余人;10人次获得公司、省市、国家级荣誉称号;共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篇。近三年来,栗生锐平均每年授课十余次,每年达40多学时。他多次对参加省市、国家、国际技能竞赛参赛选手进行培训,培养的6名选手获得省、国家前7名,其中一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
为冰冷的机器加上灵魂,实现航空发动机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是栗生锐的梦想,“每当听到轰鸣声,我就很自豪,希望通过自动化生产,把老师傅的绝活传承下去。”